8个月,中国电影市场经历了一个逐渐回归本真的调整过程
眼看暑期档已近尾声,竟没有一部电影票房超过10亿元,这与去年疯狂的暑期档相比,完全是两个气场。泡沫退去,裸露出来的是真实市场的底色,一年最重要的票房收获季就这么淡淡地走过。
8个月,中国电影市场经历了一个逐渐回归本真的调整过程。一些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普遍认为,以前有虚火、有泡沫存在,现在电影“大盘”回落很正常,这会让中国电影市场走得更健康,为电影生态优化提供新契机。
票价是一个“埂”
尽管全国电影票房4个多月来增速放缓,甚至同比出现负增长,但突破300亿元大关还是比去年提前了3个多星期。票房“遇冷”始于今年第二季度,并且一直延续到暑期档。记者采访了解到,周围很多人有好几个月没进电影院了,他们的回答多是“没什么好电影看”。而去年7月,上映的92部影片中有14部电影票房突破亿元,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电影,人们是一边吐槽一边进影院看电影。
“去年能9元多买到一张票,今年要三四十元、四五十元一张票。去年也有一些电影不好看,但去年很不好看的电影仍然有很高的票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尹鸿分析认为,票房增速放缓其实牵扯两个问题,一是内容的供给问题,一是票价的敏感度问题。
“今年票价跟去年比,增加了3倍左右,这对消费者的观影需求是一个巨大的抑制。”所以,在尹鸿看来,近4个多月来电影市场的反应是一个双调整的过程,一是众要调整心理预期,适应低票价回到正常票价的过程;二是产品调整,没有好内容的电影,其他都无从说起。一个是需求受到抑制,一个是供给又不够刺激,这两方面因素互相牵扯,影响了市场的发展。
对于中国电影市场,票价一直是发展的一个“埂”。当年市场处于最低谷时,票价超过百元,使得很多人长年不进电影院。去年有时9.9元就能看一部电影,这让多年没进电影院的人去看电影了,今年却要三四十元,势必影响人们的观影消费。可以说,票补培养起来的观影习惯不是长久之计。
著名导演高群书10年来一直在说“中国票价太高”。在他看来,观众已经认同了票补后的价钱。所以,电影票价要全面降价,票价分级是当务之急。“但是影院不愿意。”高群书说。
去年的经验不灵了
去年很多电影票房虚高,一些想挣快钱的公司赶制一些产品,结果今年赶出来的产品票房不行了。去年作保底发行的赚钱赚到手软,但今年作保底发行则陷入保一部亏一部的尴尬境地。去年根据刘慈欣小说《三体》改编的电影引发科幻旋风,今年《三体》电影上映遥遥无期,投资的其他国产科幻片今年也静悄悄了。去年很多人还看不上网络大电影,今年高群书要拍专门在网络上播放的电影《太平洋大劫杀》……
“中国是一个新兴市场,观众的可塑性非常大,每年都会变化。”尹鸿表示,我们不能拿去年的经验去看今年的市场,“观众去年看了一年电影,今年就不一样了。新鲜劲过去,大家就开始对‘吃’的东西挑剔了。”
今年暑期档上映的《大鱼海棠》,是当下影片里的佼佼者,如果放到去年上映,它的票房至少是奔8亿元以上去,但今年只超过5亿元,没能成为另一个《大圣归来》。而去年暑期档的《捉妖记》《大圣归来》《煎饼侠》《夏洛特烦恼》等,至今还让人们记住。
对此,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所长赵卫防表示,电影市场被资本玩坏了,资本对电影艺术的伤害,最终导致了电影叙事出现问题。比如《风声传奇》《大鱼海棠》《寒战2》,这些今年相对好一点的影片,都在叙事上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大家都关注于玩资本,但是在电影艺术上、在叙事上做得更好却没人去关注。”
票补没了,保底亏了,所谓的IP产品市场也不认同,资本的快进快出,让原本充满情怀的、充满文艺气质的电影变得浮躁。市场如同股市,电影成了资本的赚钱工具。
电影市场从趋热到爆热再到现如今的逐渐回归理性不过短短3年,这让一些后入市者措手不及。一位业内人士透露,他们公司投拍了10多部电影,今年真正赚钱的只有一部。还有一家公司,去年投资的喜剧电影,今年在市场上仅获得1000多万票房。事前他们设想过无数个结果,但这个结果他们从未料到。事实上,电影本就是一个挣少赔多的高风险行业。
今年的市场结构变了
8月15日,光线传媒发布半年报显示,公司上半年总营收超过7.2亿元,同比增长74%,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为电影票房分账收入较上年同期增加,根据光线传媒之前公布的全年70亿的票房产出计划,上半年已完成62%。从营收结构看,电影创收占了84%,电视节目制作及电视剧完全消失在项目列表中,而去年同期电影营收占比73%。
而从华谊兄弟发布的2016年上半年业绩预告看,预计盈利2.52亿-3.78亿元,净利润下滑25%-50%。这或许就是华谊兄弟“去电影化”战略的结果。光线传媒在增加电影权重的同时,华谊兄弟则在几年前开始“去电影”,后又重新加重电影比重,这一去一回,让后来者占了优势。
8月初,万达院线宣布终止收购万达影视、青岛影投(含传奇影业)以及互爱互动的重大资产重组,并且表示年内不再筹划相关事项。这几家公司的变化都在给市场传递信号,泡沫退去,虚火退去,电影市场回归本真,就看谁的投资逻辑更具有前瞻性、谁更理性。
理性回看前8个月,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是一个转折点。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电影人的狂欢,一天几十场发布会,几乎每家公司都在发布制作几十部到上百部电影的计划。著名导演李安在电影节上提到中国电影要警惕资本化、明星化陷阱,“盲目跟风很容易让观众审美疲劳”,“作为电影人心里要有数,最后看的是品质”。如今,此话一一验证。
针对市场的变化,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表示,如果说中国电影在2003年到2015年经历了一个增长、增长、再增长的阶段的话,那么2016年到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或许会是转型、转型、再转型的阶段。短期资本、非专业资本的退潮或许为中国电影专业化发展,质量型增长以及电影生态优化提供新的契机。
在饶曙光看来,总体而言,中国电影整体性发展有可能从“快牛”变为“慢牛”。今后更应该“着眼于中国电影品质的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综合实力的提升,包括对国民经济转型的积极贡献及其引领性作用”。
著名导演车径行也表示,中国电影5年来第一次出现负增长。靠票补、概念炒作、营销快速拉动中国电影市场增幅,在暑期档将要结束的时候已经现出原形:市场整体增速放缓、观众不满情绪弥漫、走进影院的热情开始消退、创作仍无起色。中国电影走出低谷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让电影回归电影,拍真正是电影的电影。
围观: 次 | 责任编辑:
2024-08-22583 人浏览
2024-06-28870 人浏览
2024-06-06784 人浏览
2024-05-23523 人浏览
2024-05-17838 人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