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剧集数为何越来越多? 电视剧制作成本居高不下
2009年,央视影视部一度制定新规,“不再购买、播出30集以上篇幅电视剧”,有关领导透露理由是“观众反映,电视剧注水现象比较严重,长剧不太好看”。不过,这个消息仅在业内引起了短暂恐慌,之后不了了之。今年是“一剧两星”新元年,观众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电视剧越来越长——开年是96集的《武媚娘传奇》,收尾是81集的《芈月传》,中间有58集的《花千骨》、48集的《伪装者》、54集的《琅琊榜》、45集的《虎妈猫爸》……也就是说,抛开“恶意注水”不谈,可以跻身年度电视剧排行榜前列的全部是“长剧”。“以目前的市场环境,45—60集量级的电视剧已经成为主流,未来30集或30集以下电视剧出现的机会很少。”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从8集的《过把瘾》到低于48集就不过瘾,是什么让中国电视剧越来越长?
其实,“长剧”并非原罪,早年一些韩国、台湾的长剧引进时就颇受欢迎,自产的《甄嬛传》洋洋洒洒76集,至今重播率极高“只嫌太短”。关键是厘清为何国产剧突然整体亢奋,一发而不可收?说白了还是钱钱钱!
从出品方角度来说,电视剧制作成本居高不下,“一剧两星”比“一剧四星”进一步挤压了盈利空间,此时摊薄成本的唯一好方法就是增加集数。“30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国产剧的“黄金分割点”不是偶然的。从剧作本身和观众收视心理来说,这都是一个非常舒服、从容的量级。但搭建一个电视剧项目,经济账不得不算,服装、制景、演员片酬起步价都是明摆着的,一分钱一分货,能做文章的机会几乎为零。不过,由于合同往往是打包价,就有了“空子”可钻。比如签约是按30集、3个月档期来签,后期制作剪辑成40集的完成片来卖,对成本的稀释效果就非常明显。目前这已经成为电视剧制作业的“通行”做法,而非什么偷鸡摸狗的潜规则了。而对于演员和技术人员来说,通常都按照合同结账走人,至于日后多出十几集,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都是圈内人,理解万岁,还没有“较真”索要额外集数片酬的情况。据透露,假设签约剧本30集,完成片为40集“已经是非常本分的良心制作了”,抻长至50集甚至翻倍,也并非天方夜谭。
从播出平台来说,也更倾向于长剧。30集左右的作品半个月播出完,就算口碑好,没等到带动收视率爬升就剧终了,而长剧对观众的黏性更强,话题的发酵也更有效,最终获得一个满意收视率的概率更高。
长剧大趋势之下,浑水摸鱼、注水拉长的恶意行为更加隐蔽了。5集以后节奏变慢,10集以后情节凌乱,20集以后忍无可忍……这样的作品比比皆是,甚至在一些现象级大剧中,每集愈下的“烂尾”现象也不鲜见。如果不是合适的题材或者有足够的内容填充,为了长而长,很容易就现了原形。最近两年,频频有电视剧开播后突然被撤播,就是电视台对收视率“零容忍”的极端行为。
归根结底,电视剧渐进式变长,成本是根本原因。业内人士认为,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40—50集电视剧是各方普遍更容易接受的一个量级。遗憾的是,加大码的电视剧跟观众的满意度并没有正相关的联系,辛苦追一部长剧却换来“受骗”的糟糕体验,今年以来反而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