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四下午在加州阳光海岸城市圣莫妮卡的AFM Studio,2015年美国电影市场(American Film Market,简称AFM)的与会者们围坐一堂,就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制作的未来进行了热烈的畅谈。研讨会名为“香港:亚洲制片项目管理的下一代”,作为AFM系列圆桌会谈中的头一炮打响。本次会议由Peter Lam主持,参与者包括香港影业协会主席,Salon Films 主席Fred Wang以及October Pictures合作创始人和总经理Chu Chen On。
研讨会主要聚焦于越来越壮大的电影亚洲制片业的机遇、挑战以及最为重要的实践逻辑。“比起设备更关键的是找到合适的人才”,Fred Wang表示——人才是在中国拍摄电影所需要的先决条件。Chu则补充说,“作为一家制片服务公司,我们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和导演们、创意人员们分享愿景,并且帮助他们进行期望管理”,“我们有着专业的知识和团队,并且使用非常透明的制片管理系统,所以能让人们对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一目了然”。
主持人Lam首先谈到了最近的一则消息,华纳兄弟宣布与中国公司合作将在香港设立办事处。Wang则澄清这项合作的主要目标并非是吸引好莱坞影片项目,而是促使好莱坞公司能够制作本地化的电影和电视内容。“就我们所知,中国市场在猛烈地增长,或许在未来的五年中将达到甚至超过美国市场的规模”,Wang继续说,他接下来解释了为何这类办事处依然在好莱坞电影来香港取景中起到着推进的作用。“浪费更多的钱,把200人从好莱坞搬运到亚洲是没有意义的”,他说,“这种做法却是普遍的——不仅仅是在亚洲。然而,我相信鉴于亚洲市场的增长势头,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专家和技术人员将定居亚洲。”
Chu曾经参与过好莱坞大片诸如《变形金刚4:绝迹重生》、《黑暗骑士》等片的拍摄,他谈到了外国电影人和制片公司应该在什么样的时间点来寻求他的帮助,“不同的人会在不同的时间找我,然而如果他们告诉我有在香港取景的意向,我更希望他们立刻来到香港”,“在那样的初期阶段,导演和编剧们灵活性较大,有着更多的机会发现香港。”
“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形,剧本已经完成,我却告诉他们办不到”,Chu继续说,“编剧或许只是打开Google Earth,随手选中了一条香港的街道。然而香港几乎每三个月就会发生变化,所以我鼓励他们越早来到香港越好。或者是把剧本给我,我会告诉他们什么是可以做到的,在香港、澳门或者东南亚,根据他们的预算来判断是否能够在五个国家取景,还是只能在一个国家。”
Wang对Chu的观点表示赞同。“我认为你不应该仅仅因为某个国家有某个设施你就跑到那里取景”,他说,“你应该仔细考虑你的故事是否适合发生在那儿。”
被问到是否会去说服电影人来香港,Wang则解释他们的角色要被动一些,这也是从理智出发,首先要提出的问题是“你的故事是怎样的?你必须讲究逻辑,让你的故事发生在他应该发生的地点。”
主持人Lam这时提出了一个相反的趋势,那就是通过视效公司,电影人能够通过技术“创造”香港和亚洲的异国场景。 Wang对此的回应很简单。“你拍或不拍,场景就在那儿,既真实又十分方便,为什么要弄一个虚拟的呢?”
除了在Salon Films的职务之外,Wang 还身兼多家监管和保护香港电影的机构成员和顾问,其中包括中国电影基金会(China Film Foundation)和环球香港商业协会联盟(Federation of Hong Kong Business Associations Worldwide)。被问及政府在开拓电影制片机遇中扮演的角色,Wang指出这要区分香港和内地的不同,“在香港,政府的态度是放任自流——他们相信产业能够自主发展”,他说,“所以产业必须做到自身更强大,更明智,能够自我管理。然而在中国内地,做法则更为传统,必须遵守政策”,“所以说这取决你你所去的国家(地区),你必须学习当地的做法,必须入乡随俗。”
Wang和Chu还都简短地谈到了电影制作中花费和收入的钱并不能够代表全部的成本和回报,这种计算正如将GDP 数字作为收入指标一样片面,个别产业中赚得的钱(并不是全部),那只是作为好莱坞电影来香港拍摄的一个副产品,“我认为有些是错误的计算,并不能反应电影产业的真正价值”,Chu这样说到。
话说到底,到底在香港取景获得成功的秘诀何在?“信任与自信”——Chu重复了三遍就加以强调。Chu则列出了一些希望来香港拍摄的电影人所应当重视的“基本雨”:“法律、会计透明以及期望管理”。进一步加以解释,Chu说到, “有时候创意和其他部分已经做好了合作的准备,然而——法律、透明度以及懂得该期望什么,这才是最先该迈出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