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结号》之类军事题材影片越来越少
回顾新中国电影史,军事题材影片绚丽夺目,《南征北战》《上甘岭》《地道战》等经典构成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塑造了一个个英雄梦。
许多学者认为,在中国电影走上产业化道路以来,不少影片因创作模式陈旧、故事老套等弊端而被市场抛弃,若要开辟军事题材电影新天地,就需进行军事观念、创作思路、技术、营销框架等全方位的创新。
军事电影逾七成影片无缘上映
有学者提供了不少有关军事电影现状的数字。解放军艺术学院军事文化传播系主任詹庆生称,在中国,近十年共生产了132部军事题材电影,其中76%在制作完成后,由于自身质量不高、缺乏竞争力,只能在区域市场小范围流通,乃至根本没能进入电影市场。
安澜曾执导过《大转折》《冲出亚马逊》等多部军事电影,据他介绍,在80年代,以军事题材为代表的主旋律电影曾和商业片、艺术片三分天下,“而如今的军事题材电影似乎正在变成自娱自乐的游戏。”
近十年来,票房排行前十的军事题材电影有半数票房在5千万元以下,少数大片能够在电影市场中幸存,如《集结号》投入1亿元,收获2.6亿元票房;《南京!南京!》投入8千万元,收获票房1.6亿元,高投入、高回报、大关注、大争议是此类影片的共同特点。
据詹庆生介绍,投资在1千万元以下的小型制作才是军事电影的主体,其占十年军事电影数量的85%,但其中能够规模化进院线,产生100万元以上票房的影片只有一成。
小制作军事影片遵循主旋律艺术传统,大多数将自身定位为“献礼片”,对各种行政性扶持和资助手段存在较大依赖,制作粗糙,程式化痕迹过重,多数影片拍完后便放进库房,成为“一日游”影片。
创作土壤贫瘠、模式固化、禁区束缚
近年来,中国电影票房一路高歌猛进,2013年已突破200亿元。然而,军事题材电影却难以从市场获得回报,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创作土壤贫瘠、创作模式固化、创作禁区束缚。
安澜认为,制约军事电影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乃是社会环境中人的物化导致电影创作土壤的贫瘠化,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缺失。“在产业化的过程中,中国电影正经历一个无法逾越的阶段,那就是浮躁,这和整个大的社会环境有关。”
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边国立对中国军事电影保持着长期的关注,他认为,军事内容的陌生化也阻碍着观影人群的认知,50、60年代出生的人们看着昨天的战争电影,热血沸腾,80后、90后们则难以融入剧情,对内容接受困难。
亟须军事理念与影视观念双重突破
有关学者认为,面对现实,军事影视反应迟钝,思维与艺术呈现都显滞后,军事影视创作亟须军事理念与影视观念的双重突破。
“当今世界军事发展迅速,中国军队的职责和任务也随着时代有所变化,很多新的领域需要军人去探索,它给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空间。”张东认为,军事影视作品应该积极反映当下军队、军人的内在与外在的变化。
部分专家认为,军事题材电影中的人是决定电影成败的关键因素,只有表现人在战争中的行为、态度、精神,才能折射军事应有的内涵。
“我们还应该从剧本创作开始,着手进行营销,改变过去传播推介滞后的局面,否则,影片难以在市场上取得预期的成功。”安澜认为,未来3年,电影市场将趋向于规范、多元,会有更多的外国大片走进来,全方位提升军事题材电影的竞争力已经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