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贺岁档“乱象”频生 国内电影产业未成熟
电影《私人订制》是传统的贺岁喜剧类型
武侠电影《四大名捕2》加入贺岁档让人眼花缭乱
从1995年成龙电影《红番区》“贺岁片”的启蒙,到1997年第一部国产贺岁片《甲方乙方》的诞生,再到如今变成多种类型影片“扎堆”的档期……贺岁档是中国电影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国电影产业的一个缩影。步入第19个年头,这个被公认为内地电影营销最早采纳市场理念、进行市场化运作最为成功的一个档期,已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变得“五味杂陈”。在市场和众多非市场力量的博弈下,以前“看上去很美”的贺岁档已不可避免地衍生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恐怖惊悚片也贺岁 玩笑大了
“贺岁”最早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节日文化现象,中国人历来有贺岁吉祥,佳节喜庆的习俗,春节、元旦的喜庆习俗让大家更有放松、娱乐的需求,而贺岁片的诞生恰好满足了人们的这种精神需求。
然而,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贺岁片的类型被大大扩展。“贺岁”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电影类型,而已成为各种类型影片云集的档期——如果说爱情片尚能让观众在“贺岁档”收获感动,那么武侠与贺岁有什么关联?历史、动作,尤其是恐怖、惊悚片与贺岁何干?如今年的贺岁档中《私人订制》当属传统的喜剧类型,还可以满足观众放松的需求,但《四大名捕2》与贺岁并无内容上的呼应,可见如今的贺岁档已经乱套。
“从40多天扩容到近3个月,贺岁档上映的影片多数已经很难保留‘喜剧贺岁’的原有属性。但贺岁片源于传统文化习俗,观众对‘快乐’的需求和渴望更容易让喜剧成为贺岁首选。”一位业内人士说,正因如此,2013年的贺岁档,小成本喜剧《人再囧途之泰囧》才能力压基调题材沉重的《王的盛宴》和《一九四二》。
另一位专家认为,“贺岁”是节日文化,贺岁影片需要文化精神做灵魂,要维护“贺岁片”的品牌,需要电影业界的共同努力。业内呼吁,“贺岁档”不应当成为一个随意容纳多种产品的万用筐,一些特定、规范的标准应该被采用,这样才能保证贺岁档名实相符。
随意换档撤档 游戏规则
一份档期排片表的集中冷清或分散热闹,背后透露的是电影市场的生态。专家认为,越是一个不成熟的市场,其“弦外之音”就越多。
“表面看所谓的档期不过是定个日子,但上映日期背后有一整套商业运作,诸如类型选择、竞争者的考量、宣传计划的安排,甚至整个公司全年的战略布局。”华谊兄弟总裁王中磊说。
“事实上,好莱坞任何影片只要确定开拍就确定了上映时间,影片何时开拍、何时出第一版预告片都是一开始就定好的,这是成熟市场的表现。”王中磊说,相反,中国电影市场常常看到为躲避一个影片而不断地调整档期,这本身对影片的营销、发行、票房都会产生很大影响。
“从现实情况看,目前中国电影市场大都还只是浅显地借鉴了‘档期’的概念,并没有掌握其内在的规律。”一位电影学者认为,对档期过分依赖,反而忽略了对影片自身特色的分析、目标市场的锁定以及有计划的商业运作和推广。“目前国产电影亟待建立合理的影片发行放映体制,灵活调整档期,避免恶性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