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陈凯歌、张艺谋和姜文的电影作品或将登上大银幕
2014年,中国电影市场算是开了个好头。刚刚过去的春节档期被称为“史上最牛春节档”。初一至初七,全国电影票房达到14.12亿元,观影人次达3880万,放映场次达80万,创下历史新高。
在2013年中国电影冲破200亿票房大关之后,2014年电影该怎么玩呢?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教授跟记者分享了他的看法。
专家谈2014中国电影:
2013年从总体情况上来讲,中国电影的“改朝换代”已经基本完成了。2013年内地三大导演,两个都缺席,而冯小刚即便是在这么千载难逢的好档期,得到的市场反映和社会评价也不够好。导演的新老交接和“改朝换代”基本完成,这可能是2013年最重要的变化。
传统的营销方式主要进攻大城市,基本上是全方位覆盖性的营销,所以原来的大制作电影,不管评价好坏,只要有铺天盖地的宣传到达,都容易有好的票房成绩。但在2013年,这种状况被社会化媒体营销完全改变了。
哪怕电影营销再铺天盖地,如果作品口碑不好,仍然得不到预期的市场效果。观众口碑开始对电影营销造成非常重要的影响,这是以前做不到的。这也是一些口碑比较好的中小成本影片反而能够获得很高的票房的原因。这个现象值得大家注意。过去几年电影和电视的演员、导演之间是界限极其分明的,但这两年不仅区分不鲜明了,而且互相影响、互相带动。这也进一步造成了电影趣味的“电视剧化”。
2014年将是“新导演巩固地位,老导演最后一搏”的一年。2014年,张艺谋的《归来》、陈凯歌的《道士下山》、姜文《一步之遥》都有可能要上映。姜文可能还有一点余地,其他导演基本上到了拼死一搏的时候了,如果2014年再败基本上就翻不了身了。但现实题材作品是否受欢迎,很多时候是因为它找准了跟现实之间的脉动。碰上了,一下就火了。徐峥自己都不敢想下一步电影什么时候能超过10亿。2014年依然可能出黑马,但因为新导演稳定发挥不多,电影市场会出现混沌和不清晰的状态。
几大民营电影公司中,华谊在老化。它一度是中国内容行业领先者,但现在它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状态。这两年华谊努力想跟新媒体的基因结合,但它原来背负的包袱很沉重,虽然做了一些资本运作,但还不能完全改变这种状态。2013年华谊还是票房占比最高的民营电影公司,但是它的引领性和影响力减弱了。乐视影业的发展速度很快,迅速就到了第一阵营,而且是以四两拨千斤的状态,很轻巧,体现了轻文化的特点。
实际上,大电影公司的布局也就是大的互联网终端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布局。光线还处在生长期,仍在怎样定型长成的状态。当然光线这种以小片做大的局面一定是暂时性的。未来电影不可能永远是中低端产品主导,一定要在电影工业化和国际化水准上去补课。所以它的危机也是存在的。
2014年,中国电影会突破2万块银幕,这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2013年下半年影院加速扩张。因为一旦发展到二三线城市,半径扩大,一个城市建两个影院,影院规模一下子就大了很多。2014年可能会“接近天花板”,影院现在的生存压力非常大。电影市场的培育速度有可能跟不上银幕这么快的扩张速度。
估计达到2.5万、3万块银幕时,增长速度会逐渐放缓。因为投资滞后期很长,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所以估计2014年会成为拐点之年。此外,电影市场偷瞒票房的现象依然严重,2014年政策将进一步规范严抓,估计会对一些影院的生存造成影响。
2014年电影市场肯定比2013年看起来要丰富,因为2013年都是一些黑马去搅热市场。至于2014年究竟情况如何,这取决于几部大家有预期的电影的表现情况。因为中小成本电影带给人的消费体验是比较接近的,很难唤起大家再一次的消费冲动。2014年这几部形成预期的影片,题材样态比较多样化。如果有些影片能够达到较高的质量和水平,而且观众认可,就会重新刺激起观影欲望。
2014年让人有很多预期,但还没有让人有踏实的感觉。因为电影市场正好处在“改朝换代”的时候,观众在改变,趣味在改变,题材也在改变。所以在这种过程当中,2014年肯定是一个变数很大的年份,没有人有必胜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