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票房”影响电影行业健康 由来已久难以解决
偷票房影响的是整个电影产业的健康(资料图)
屡禁不绝的“偷票房”行为,看起来只危及制片方的收益,跟普通观众貌似并没有多大关系。实际上,票房被偷跟每一个观众息息相关。往小里说,你花了钱买了票,但你喜欢的电影、喜欢的男神、女神享受不到“贡品”,却被外人占了便宜,这往往也是不少粉丝级观众气愤地主动举报“偷票房”的原因。往大里说,偷票房会在整个电影行业引发蝴蝶效应与连锁反应,影响的是整个电影产业的健康。试想一下,拍电影的人收益得不到保障、心灰意冷,拍片的热情无疑将饱受打击,日后谁还想掏钱拍片子?水源枯竭的后果,将是所有人都喝不到水。
“偷票房”似乎已成中国电影难以解决的顽疾,为什么一再喊打的“偷票房”依旧屡次发生?“偷票房”行为屡禁不绝甚至甚嚣尘上的背景,无疑与中国电影市场近两年的快速增长有关。据笔者了解,光是2013年一年之内,全国一共增加5077块银幕,令银幕总数一下子飙升到18195块,大部分新增银幕集中在二、三线城市。在大举扩张的背景下,部分影院经营出现乱象不可避免。虽然大城市的联网售票系统日益完善,连锁品牌影院也都会注意自己的形象,不会随便冒险“偷票房”。但是随着近年二、三线城市影院的大规模增多,监管没跟上的结果,就是为“偷票房”行为提供了不少寻租空间。
“偷票房”的历史由来已久,也是顽疾难消的原因之一。据业内人士回忆,不按实数报账的行为最早可以追溯到1995年。当时开始实行影院与电影片方分账模式,在利益的诱惑下,少报账、做假账的顽疾由此生根;引进大片同期上映,进一步使得“偷票房”手段多元化。
有意思的是,面对“偷票房”的行为,不少片方都表示要追查到底,但往往最后结果却又变成了不了了之的“不能说的秘密”。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制片方、发行方、影院之间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发行方还得看影院的脸色,毕竟对方掌握排片权。另外,真正有“实力”与影院“较真”的制片方少之又少。久而久之,“偷票房”居然成了行内难以解决的顽疾,大家对此心照不宣,不随便戳穿这层窗户纸,要戳穿也需要适当的时机,真戳穿了都难看,怪不得电影行内有句话叫“中国电影一家亲”。
面对这些历史的“债务”,就算要借鉴国外监管经验,看来也没那么容易克服水土。
在新的一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新政加大打击“偷票房”的力度,但有业内人士认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关键的是制片方出动足够人力物力监票。不过,如果所有热爱电影的观众都能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主动举报身边发生的“偷票房”行为,那么,“顽疾”估摸也有治愈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