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电影资讯网——为您速递新鲜、有料的华语、欧美、日韩等电影资讯!

韩东《在码头》背后:阿里影业、贾樟柯和一个诗人

时间:2016-09-28 22:13:47 来源:好奇心日报

韩东《在码头》背后:阿里影业、贾樟柯和一个诗人(图1)

韩东在微博上发布的影片海报

大巴沿着山路蜿蜒而上,路过一块写着“华新水泥黄石生产基地”的牌子,来到一个被武汉当地人叫做“胡家湾煤矿”的矿坑。现在,这里已经不再是煤矿了,被挖成一层一层的山壁上早种上了一排排稀疏的小树,退矿还林。

9月20日这一天,《在码头》正在这里补拍这部电影的最后几个镜头。

矿坑的顶上,柴成钢饰演的杨子这个角色正要与梁景东饰演的王树告别。两人拥抱,互道保重。王树正要离开,杨子叫住了他:“王树,列侬可没来过这长江上的码头。”

“可是他也不是诗人。”王树转过头说,骑上自行车离开。然后,韩东喊cut的声音从站在一边的助理导演手中的对讲机里传了出来。

韩东是《在码头》的导演,但他更为人知的身份是诗人和作家。

韩东出生于 1961 年,到了 1980 年代,他和几个朋友于坚、小海、丁当等一批人一起组建了“他们文学社”,开始发表诗作。这批人后来被称为第三代诗人,承接着第二代的北岛、舒婷、顾城的朦胧诗。韩东就是这批诗人当中的代表人物。

三十多年过去,诗人被遗忘。今年8月,《在码头》电影宣布即将开机的发布会结束以后,新京报用《市场不景气,诗人都开始拍电影了》这样一个标题来形容韩东要去拍电影这件事情。

这个标题可能太过刻薄,因为《在码头》要改编成电影的计划很早就立项了,至少在那个时候,拍电影在中国还不能被称为一向得名得利的事儿——它还不是资本的宠儿。

《在码头》最早是韩东 1998 年写的一篇小说,后来被贾樟柯看到。贾樟柯很感兴趣,本来都计划自己把它改编成电影了,结果后来贾樟柯从《天注定》、《山河故人》一直拍到《在清朝》。与此同时,“科长”的生意越做越大,贾樟柯艺术中心、山河故人主题餐厅、还有一个叫做以上传媒的新媒体公司。贾樟柯没时间,于是把《在码头》改编成电影的事情又落回到了韩东身上,贾樟柯自己则成为了《在码头》的监制。

韩东《在码头》背后:阿里影业、贾樟柯和一个诗人(图2)

还记得韩东客串的那个猥琐大叔吗?

韩东和电影行业发生瓜葛,也是因为贾樟柯。《天注定》里,韩东就客串演了一个富商嫖客,后来又成为了《在清朝》的编剧。不过做导演,对于韩东来说倒是第一次。

“拍电影和写作是完全不同的劳累。它是一个很多人合作,集体生活,和各种智慧的结合。写作就是一个人的事。我想换一种生活方式,这可能是最主要的。”在被问到为什么会去做导演时,韩东这么说。在这种情绪的推动下,韩东把当年被贾樟柯看中又扔到一边的《在码头》捡了起来。

《在码头》小说不长,总共也就 25000 多字,故事也很简单。老卜即将远行,他的三个朋友王智、马宁、费俊来送行,结果他们搭错了船,误了火车,四人被迫滞留在了码头。在码头上,因为一个漂亮的姑娘,四人被卷入了一场与地痞、保安的纠纷。经过一夜的纠缠,老卜终于坐船离开。

这个剧情梗概说明了《在码头》不会是一部热门的商业片。按照过去的经验,这不会是一个容易启动的项目。但是到了韩东这儿,一切都还挺顺利的。

最早加入《在码头》的是名扬星斗,名扬星斗的创始人李明阳也成为了这部电影的制片人。“我之前做的一部电影的导演(《照见》的导演乔美仁波切)和韩导关系特别好,”李明阳说,“然后推荐我,就说大家合作。”

名扬星斗加入以后,整个项目就正式启动了。那大概是去年 10 月左右的事情,前期看景、选景,主创人员搭配这些都需要不少工作。《在码头》剧本修改花了大半年的时间,韩东为剧本一共改了七八稿。名扬星斗后来成了《在码头》的第五出品方,负责拍摄建组,但承担的成本并不多。

在片场,李明阳说前期制作加宣传大概需要 1500 万,而一些工作人员则说影片大概需要 2500 万。你从这些数字也能看出,它不算是一个大制作。

找钱的过程不算太难,峨眉电影制片厂去年 12 月和韩东签约成了第一出品方。韩东被几个诗人朋友撺掇成立的十诗人影业挂了个第二出品方的名,但运营总监何小竹说:“诗人不投资。”

韩东《在码头》背后:阿里影业、贾樟柯和一个诗人(图3)

韩东与著名女诗人翟永明

作为监制的贾樟柯也帮了点忙,除了他自己的西河星汇成了第四出品方以外,还拉来了阿里影业。所以十诗人影业、阿里、西河星汇、名扬星斗,还有峨眉电影制片厂,就这么凑成了一个局。

“是贾导这边推荐过来,然后在办公室很快聊了聊就做这个事。”杨磊说。这位阿里影业的副总裁拍板把《在码头》这部电影纳入到了 A 计划的范畴当中。

A计划是阿里影业去年10月推出的一个大项目。当时,他们宣布将会在未来3年内投入10亿元人民币在全球范围内发掘并且扶持青年电影人。今年55岁的韩东自然不能算是传统意义上的青年。不过,按照杨磊的说法,A计划面向的并不只是年龄意义上的青年,“导演的处女作或者第二部作品”也被包括在内。

韩东对A计划寄予了很高的评价:“他们这个计划,我们认为在这个时代是很纯粹的,用一笔钱去资助很纯粹的电影创作,没有一些附加的附带的要求,对于创作也是完全理解和支持的。”

杨磊随后补充道:“我们能够给导演最大的支持其实就是支持他们创作的自由。除此以外,类似于像市场资源啊,像韩导其实不缺这些资源。”

不过,在对《在码头》这部电影本身的理解上,韩东和杨磊还是会有些不一样。杨磊形容这是一部“偏黑色幽默的喜剧”,“有点像好莱坞的《撞车》”。但韩东应该不太喜欢这个评价,“(这是一部)异质的电影……不好归类,我也不知道,你看了就知道。”

另一个韩东和杨磊之间不一样的地方可能就在于面对市场的态度。在被问到开拍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市场、电影能不能卖的时候,韩东的回答是:“这肯定不是一个拒绝观众的电影……但是去百分之百根据市场风向标去做,我也不会,也没有意义了。”

杨磊的回答则是:“我们相信好的内容作品,一定会有自己的市场位置。”

韩东《在码头》背后:阿里影业、贾樟柯和一个诗人(图4)

韩东在片场

这个市场位置,不一定是在国内。

文艺片当然能够在国内上映,影院中也会给他们一定的排片,但显然并没有一个成熟的机制能够保证艺术片的位置。《长江图》票房刚刚超过300万、《路边野餐》也不过是640万……单纯从票房来看,文艺片这种类型要收回成本的难度相当大。

“还是会走电影节加海外发行的路子。”李明阳说。这似乎已经成为国内文艺片的标准配置了,通过电影节打响名声,然而海外那些艺术院线较为成熟的国家会来购买版权。李明阳的前一部电影《照见》就差不多是这么做的。在被问及能不能通过这种方式回收成本的时候,李明阳的回答很简单:“还可以吧。”

韩东《在码头》背后:阿里影业、贾樟柯和一个诗人(图5)

韩东与监制贾樟柯、摄影师刘勇宏

对于《在码头》来说,这个过程很快就要来了。8月14日,这部电影正式开机,李明阳规划的拍摄周期是40天。拍摄进度很顺利,按照原计划的话,9月22日就要杀青进入后期制作阶段了。杨磊也说,很快阿里影业就要和韩东一起坐下来讨论宣发的策略了。

杨磊很乐观,《在码头》收回成本这件事他“很有信心”。在有人对此提出疑问以后,杨磊说:“我觉得你可能对这种类型的片子偏悲观了一些”、“你可能不是那种非典型的用户”、“片方的内容如果足够多元的话,会倒推市场更加细化的”。当然,他也承认:“这个蛮考验发行的策略,跟市场怎么去区分的。”

即使《在码头》收不回成本,对于阿里影业来说也未必是个不能接受的成果。按照杨磊的说法,每年阿里影业都会有“几部头部项目”,而《在码头》这样的片子和 A 计划更多是在“培养人才、培养市场”。

事实上,他们已经开始兴致勃勃地讨论下一部电影了。杨磊说:“我们今天中午还在讨论他的下一部作品,我们也希望韩导下一部还能再考虑我们。”

韩东说自己还没想好是从自己的小说改编还是从一个全新的想法出发,但是“这件事(拍电影)挺上瘾的。”

围观: 次 | 责任编辑:

回到顶部
de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