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电影资讯网——为您速递新鲜、有料的华语、欧美、日韩等电影资讯!

IP电影同质化严重 票补减少市场消费拐点或到来

时间:2016-07-29 22:11:32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IP电影同质化严重 票补减少市场消费拐点或到来(图1)

《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剧照

    9.9/14.9/19.9/24.9元的票补攻势一去不复返,观众从前都被灌输了一个观念——看电影是非常廉价的娱乐活动,而当下票补正在退潮,裸泳的电影票房也“葛优躺”了,万众期待的暑期档并未如去年般热闹。此外,IP电影数量虽多,但大多数都没有孵化出成功的作品。此前规划的600亿元全年票房难道是个“美梦”?

IP电影哑火了

    从今年上映的电影来看,有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尽管众多公司仍然为了争夺IP不惜耗费天价,打得头破血流,但事实上,今年上映的“IP电影”却并未“火”起来,甚至更是有不少IP转换的电影还处于亏钱的状况。当观众开始对同质化的IP作品感到疲劳,IP热还能持续吗?

    从去年开始,“IP电影”以燎原之势攻占了贺岁档、五一档、暑期档等重要档期。一时之间,一首歌也能成为IP,出现了《栀子花开》《同桌的你》等以音乐改编的电影;广播剧也能改编成电影,例如《张震讲故事》;话剧改编成的电影包括《十二公民》《恋爱排班表》等;当然还有最受读者喜爱的以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例如以鬼吹灯改编的《九层妖塔》和《鬼吹灯之寻龙诀》。

    不过,相较于去年“IP电影”既赢得关注度又普遍能够赢得票房的现象,今年的“IP电影”尽管数量仍然较多,但真正“火”起来的却屈指可数,有些甚至是亏钱的。

    去年“IP电影”《寻龙诀》最终取得了16.82亿元的票房,在豆瓣也获得7.6分的较高分;《港囧》16.13亿元票房,豆瓣5.8分;即使豆瓣评分仅为4.1分的《栀子花开》总票房也有3.79亿元。

    但从今年来看,艺恩智库数据显示,表现最好的“IP电影”《致青春2》的票房仅有3.35亿元,《谁的青春不迷茫》票房1.80亿元,《睡在我上铺的兄弟》1.28亿元票房……

    这些由知名IP改编的电影今年的票房表现均不尽如人意,并且口碑也并不突出,《致青春2》的豆瓣评分仅为4分,《睡在我上铺的兄弟》豆瓣评分5分、《谁的青春不迷茫》评分稍高,有6.5分。

IP电影同质化严重 票补减少市场消费拐点或到来(图2)

电影《谁的青春不迷茫》

    尽管“IP电影”已经明显降温,但目前IP热的现象却依然持续着。此前华谊兄弟CEO王中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提到:“今年初有个访问很有趣,说网络文学前100名的版权早已经被卖完了。”他还透露“一个大神写的东西,只发布了他要写这个,还没写,就几百万上千万被买走了。我有采访这些买家,就不透露姓名了,我说你打算怎么样,他说这个很简单,网络游戏的开发我已经卖了,电影华谊兄弟要不要,我可以多少钱卖给你,然后网剧我再卖给谁。”这或许正能体现出目前抢IP的火爆。

    不过,如果IP没有孵化出成功的作品,如果花费巨资买来的IP却让企业难以盈利,那么IP热还会持续多久呢?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向记者表示,很多IP只是一个概念,没有内容支撑,《致青春2》也没有特别大的IP影响力。再加上现在电影主力消费人群有很大的变化,文化的迭代、互联网的迭代速度都很快,很难有一个IP可以一统江湖的,所以光靠IP想拥有稳定的消费人群并不可行。与此同时,有些题材看一部电影就行了,但是如果非要拍这么多部同质化严重的电影,消费者便不会持续为此买单了。

票补退潮

《叶问3》事件后票补减少,中国电影市场消费拐点到来

    眼下正处于暑期档,但与去年9.9元看2D、19.9元看3D电影的场景相比,今年“砸钱赚吆喝”现象少多了,在线票务平台在经过跑马圈地的时代后,都不再盲目“烧钱”了。不过,今年各大电商平台“票补”退潮后,裸泳的电影票房也“葛优躺”了,万众期待的暑期档并未出现如去年般热闹场景,7月国内电影票房较去年同期下降了超过两成,与此同时,此前规划的600亿元全年票房的“美梦”,似乎也不容易成真了。

    2015年,全球电影票房增长5.2%,中国电影市场票房暴涨了48.7%,不少业内人士乐观预计照这一趋势发展下去,2017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电影市场的第一大国。不过,从截至2016年7月27日的数据来看,今年前七个月的全国票房收入尚不足300亿元,有贺岁档和暑期档的加持,尚未达到600亿元预期的一半,今年600亿元的预测似乎不容易完成。

    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去年暑期档《捉妖记》《大圣归来》和《煎饼侠》的10亿元票房阵营,目前自6月上映的国产电影中,还未出现超过10亿元的“爆款”大片,虽然《魔兽》过了14亿元,但制作也是来自好莱坞,不算完全的国产影片。

    这一现象的背后,一方面是影片质量较去年有所下滑,另一方面是“票补”的大幅减少。

    对于“票补”的看法,相信不少人是“又爱又恨”的。“爱”的是花较少的价格,就可以进电影院吹着空调享受一部90分钟的电影,“恨”的是“票补”使得电影票房虚高现象盛行,票房的真实性大打折扣。

    光线传媒掌门人王长田在此前接受记者群访时就明确提到最直接的原因是票补下降。“今天票补减少之后,自然观众观影的消费能力在某种意义上是提不上来,这表现了观众真正的消费能力。其实我们的消费能力还没有那么高,中国票价相对有点贵,对观众来说有点压力。”当市场逐渐回归理性,抛开“票补”“买票房”等终不能持久的手段,反而对于整个市场的净化和良性发展,是一件好事。

    对于“票补”退潮,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均认为是件好事。

    一位不愿具名的资深行业人士向记者表示,我做了这么多电影,像所谓的“票补”,我觉得它就是一个特别大的泡沫。大家都买着9.9元的电影票去看电影,但它们结算的时候是按最低25元来的,那中间这个差价谁补呢?前几年是电商掏钱,后来是片方砸钱。但片方补多了这个事就没意思了,如果赚了3亿元补了两亿元,片方照样不赚钱。所以归根到底要想让电影更好地发展,还是要把电影的品质做好,让观众看到更好的电影。所以虽然‘票补’少了,票房不尽人意了,但是我觉得这是件好事。“

    与此同时,中国电影产业研究专家刘嘉也向记者提到,去年下半年我们就讨论过“票补”这个问题。虽然“票补”让观影人次增多是好的,但那些靠低价进来的观众并不是稳定的观众,如果没有票补这些观众肯定会离场,现在就是这样。

围观: 次 | 责任编辑:

回到顶部
de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