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电影资讯网——为您速递新鲜、有料的华语、欧美、日韩等电影资讯!

《玩具总动员》上映20周年 它如何改变电影历史

时间:2015-11-19 19:53:09 来源:好奇心日报

《玩具总动员》上映20周年 它如何改变电影历史(图1)

《玩具总动员》让皮克斯享誉世界
 

    “你们该不会是想让我唱歌吧?”当被邀请去为《玩具总动员》里的牛仔玩偶胡迪配音时,汤姆·汉克斯这样问道。

    他的提问在当时一点也不出奇。1990 年代初期正是迪士尼动画片最辉煌的时候。世界上最大的动画工作室正一部又一部地推出类似于童话音乐剧的动画作品,《美女与野兽》、《阿拉丁》、《狮子王》用优美的音乐述说王子公主的故事,叫好又叫座。

    邀请汤姆·汉克斯的皮克斯导演们回答了“不”。这些“叛逆的年轻人”不想重复迪士尼,只想做自己的动画。

    1995 年 11 月 19 日,牛仔警长和他的玩具伙伴们一同出现在银幕上。这些玩具有了生命,显得真实,不止是因为形象变得三维立体了而已,还因为他们会嫉妒、会争吵,偶尔还担心自己被主人抛弃。

    《玩具总动员》最终收获近 1.92 亿北美票房,在当年全部影片中位列第一。比票房更重要的是,《玩具总动员》从技术上改写了电影史。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完全以电脑动画制作而成的动画长片,导演约翰·拉赛特还为此获得了奥斯卡的特殊成就奖。

    而这部电影的诞生并不如你想象中一帆风顺,它背后复杂的商业故事涉及到皮克斯与迪士尼的人情纠葛,也是 PC 时代蓬勃发展的最好说明。在它 20 岁的时候,我们来看一下《玩具总动员》为什么能够改写电影的历史。

此前用电脑做动画无非是为了速度,但它证明:这可以变成艺术

    1995 年《Variety》曾用电影里巴斯光年的口头禅对这部电影作出评价:“‘飞向宇宙,浩瀚无垠!’……《玩具总动员》已经代表了一种全新的娱乐形式,上升到了新的高度。”

    这里的“全新娱乐形式”一大半指的是《玩具总动员》是一部用电脑制作的三维动画长片。

    1990 年中期及以前,动画电影是由迪士尼的手绘二维动画定义的。当时的动画师们还不太能接受电脑动画,有时候甚至连用电脑制图与剪辑都遭到他们反对。迪士尼在拒绝约翰·拉赛特的电脑动画短片《电器小英雄》时,他们这样否定他:“使用电脑动画唯一的理由就是能够让我们拍得更快或者更省钱。”

    大环境再保守,总也有“开明”的人。在皮克斯负责技术的艾德·卡特姆从小就对动画十分痴迷,电脑动画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所以在大学里他学的就是计算机的绘图技术。

    约翰·拉赛特也是,他被迪士尼辞退就是因为拍动画电影这个想法被后者视为异端。

    当时的皮克斯其实主要是个卖技术的公司,它们开发图形计算机软件,帮助医药行业和政府部门绘图,所以也为动画电影提供了技术支持。这个生意如此难做,以至于它的老板、同时也是苹果和 NeXT 的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反反复复想卖了它。至于为什么要去做动画片,有一个说法是,乔布斯觉得这样可以帮助卖电脑。

    不过正如你后来看到的,这个卖技术的颠覆了传统的二维手绘动画的制作方式。

    在《玩具总动员》的制作过程中,核心创意团队确定基本的故事后,不同团队分别开始创作角色、场景、道具,之后用电脑为角色和场景、道具建立三维模型(随后角色还会加上骨架、肌肉、皮肤)。

    动画师通过模型上的控制点将角色的动作和神态设计得更细腻,比如胡迪光是脸部就有大约 100 个控制点。他们继而将角色和道具安排到场景内,用虚拟摄影机拍摄不同镜头,捕捉情绪氛围和故事重点;并用软件控制角色的表情和动作。最后几个阶段就是上色、加入灯光、动画渲染和进行最后的润色。

    “对它的制作过程了解越多,你就越敬佩它。” 著名影评人罗杰·伊伯特对《玩具总动员》鲜活、立体的视觉效果大加称赞。他特地举了巴斯光年的例子,星际宇航员像真人一样勇敢、灵活。

    巴斯光年从安迪的床上一跃而起、展示自己的“飞行能力”时,他在玩具过山车轨道上转了一大圈,喊着“飞向宇宙,浩瀚无垠”,又冲向天去,凌空旋转。镜头跟随巴斯光年的视角,做出 360 度大回转。这幕甚至让观者略感晕眩。

    “那真是太酷了。”不只有片中的玩具这样说。

如果《玩具总动员》不成功,怎么会有今天的皮克斯?

    我们现在已经很熟悉那盏顽皮的台灯,看到它就想到皮克斯。但回到 20 年前,如果《玩具总动员》没有成功,皮克斯工作室或许将是另一种模样。我们也未必如此清晰地记得小台灯一蹦一跳的样子。

    把《玩具总动员》上映时间往前推整整两年,皮克斯创意团队来到迪士尼总部。他们做好动画小样,向迪士尼动画负责人展示完整故事内容。“这片子为什么这么难看?”时任迪士尼动画第三把手的杰弗瑞·卡森伯格对小样很不满意。

    迪士尼要求皮克斯重新提交剧本。如果剧本还是不令人满意,迪士尼就会将制作部门关闭,皮克斯也将丧失对这部片的控制权。

    《玩具总动员》团队为此感到焦虑,不止因为他们这次展示及其结果如同灾难,更因为工作室走到这一步本来就几经周折——成立初期,“皮克斯”只是卢卡斯影业的计算机图像部门,但卢卡斯影业出现资金问题,要将计算机部门卖掉。幸而史蒂夫·乔布斯对他们的技术感兴趣,出资收购。乔布斯把皮克斯当成一个卖电脑的地方,但这些图形计算机的销售并不顺利。皮克斯制作广告的收入和乔布斯本人的投资都无法弥补赤字,公司只能不断裁员。在这期间,乔布斯也想过放弃公司,至少有三次,他尝试将皮克斯转手。

    倒是约翰·拉赛特的动画部门的业绩还不错。几部短片《顽皮跳跳灯》、《锡铁小兵》的口碑都很好。

    虽然动画电影是一个昂贵的生意:制作周期漫长、成本高昂、一旦对成片不满意,修改起来异常麻烦。一部动画电影是典型的“高投入”产品,然而,在《玩具总动员》之前,人们无法想象它也会“高产出”。

    1991 年迪士尼和皮克斯签约,双方将一起制作三部动画电影。随后,迪士尼向皮克斯投资了 2600 万美元,《玩具总动员》项目正式启动。如果不成功,这部电影可能就是他们拍的唯一一部电影,皮克斯也要关门大吉。

    庆幸的是剧本重写进程很顺利。创作团队改掉胡迪过分跋扈的性格,并修复他与其他玩具的关系。迪士尼对这个新剧本颇为满意,《玩具总动员》避免了被砍掉的命运。

    上映后,《玩具总动员》首周末本土票房入账超过 2900 万美元,全年票房 1.92 亿,列在当年所有影片的第一位。

    “《玩具总动员》是动画向前景光明的新领域迈出了迷人的第一步,”《洛杉矶时报》的影评人 Kenneth Turan 写道,“孩子们为它的视觉效果感到愉快,但成人更能欣赏其中的妙趣。”

    评论者们都是这个论调:Metacritic上有 16 篇1995 年时关于《玩具总动员》的影评,半数打了满分,平均分达到 92 分;在烂番茄网上,番茄新鲜度至今还是 100%。皮克斯工作室“活”了过来,并以一种很夺目的姿态出现在大众视野中。

    《玩具总动员》的成功让乔布斯决定启动皮克斯的上市计划,因为公司需要钱,而皮克斯的持续生存不能仅仅依赖于每部电影的票房收入。由于《玩具总动员》所带来的关注,皮克斯成为 1995 年最大规模的 IPO ,筹得近 1.4 亿美元资金。

    迪士尼也找到皮克斯,希望重拟合同条款,并且愿意寄予皮克斯更高的电影分成收益,以及对公司和电影项目更多的主导权。

    随后《玩具总动员2》上映,同样受到欢迎,本土票房收入 2.46 亿美元,位居当年第三。连续两部《玩具总动员》将皮克斯的制片水准与电影定位都推到很高的位置,成功之作一部接一部。

    2002 年,毛怪和大眼仔也成了当年最赚钱的动画角色。约翰·拉塞特在公司大会里边宣读《怪兽电力公司》开画成绩边打趣道,“ 62577067 美元,安德鲁,你不要感到有压力哦。”众人的起哄和目光之下,即将第一次独立执导的安德鲁·斯坦顿有些害羞,他举着香槟高喊,“我还好,还好啦!”

    那之后,他拍出了《海底总动员》和《机器人瓦力》。

公主不见了,动画电影有了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故事叙述方式

    从本质上说,皮克斯电影中的故事还是那一套阳光向上的美国价值观,但它走得更远一些。《玩具总动员》之后,动画电影有了不同以往的故事叙述方式。这些故事跟当时的很多动画片都不一样,它是成人化的,幽默,有趣。

    “每个人都会犯的一个错误是,大家都假定动画片是给小孩看的。并不是。它是一种媒介,一种讲故事的方式。我们不是专门给孩子拍电影,我们为自己拍电影,并且希望,孩子们,青少年,以及其他成年人都有跟我们相似的口味。”《超人总动员》导演布拉德·伯德说。

    比如说,电影里有这么个场景,蛋头先生边摆弄自己的五官边说,“啊,我是毕加索。”那时它的样貌还真有点立体主义的感觉。嗯,约翰·拉赛特的小幽默。比起过去典型的迪士尼动画片,皮克斯电影通常不会以“很久很久以前……”开头,“公主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作结。

    它的情节也并非简单地二元对立——主角完美无缺,并且一定得面对坏得彻头彻尾的大反派。皮克斯的故事里没有唯一真理,也从不会划分泾渭分明的所谓对与错之间的界限。

    《玩具总动员》里的叙事母题——成长,友谊,家庭成为了皮克斯故事的精神内核。《玩具总动员》,《怪物电力公司》,《海底总动员》以及今年的《头脑特工队》,都不脱成长的题旨。借小男孩安迪、大眼仔、乐乐和忧忧们之口,皮克斯说,在这个注定有苦与甜的过程里,或许只有学会接受失败才能真正长大。

    皮克斯电影映射的是我们真实的生活。它能激发你思考,让你忽然想起某个重要的人,或者让你感觉到自己被爱。观众可以从其中的角色找到身份认同,这是电影最大的魅力。

    好莱坞不乏这样的案例,但是可以忍受“越界”尺度的公司并不多,梦工厂偶尔有一些,比如《怪物史瑞克》——吃眼珠的绿色怪物,竟然误打误撞娶到睡美人,《功夫熊猫》应该也算,那只胖乎乎、头脑也不太灵光的熊猫却是个武林高手。当然,像蒂姆·波顿那样的画风(《僵尸新娘》),就成了相对小众的存在。它吸引特定受众,而不管是梦工厂还是迪士尼,都希望自己的产品尽可能地大众化。

    要做到大众化又不平庸,这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收购之后,皮克斯帮迪士尼再度打动人心

    在《玩具总动员》上映之后的十年里,迪士尼动画一直在走下坡路。

    这和市场竞争有关。1990 年代中期以后,多家动画工作室在好莱坞诞生,主要做三维动画。比如被排挤出迪士尼的杰弗瑞·卡森伯格创办了梦工厂动画。他们拍出的《小蚁雄兵》和《怪物史瑞克》,给迪士尼带来实打实的威胁。

    曾经为迪士尼真人电影做过特效的克里斯·韦奇也创立了蓝天工作室。2002 年,他们因《冰河世纪》而成名。

    但是迪士尼却没有令人惊喜的新作出现。公主们已经老化,米老鼠也不适合登上电影荧幕。现在想想你能记得多少部拍摄于那段时间的迪士尼电影,最有名的不过是《泰山》和《星际宝贝》。

    2002 年,奥斯卡开始设立最佳动画长片奖之后,迪士尼很长一段时间里颗粒无收,之后的奖项被皮克斯、梦工厂、华纳和吉卜力等工作室分走。

    2005 年,在香港迪士尼乐园的开幕仪式上,当一众动画角色——米老鼠、唐老鸭、小美人鱼、胡迪、巴斯光年们列队从迪士尼 CEO 鲍勃·伊格尔面前经过时,他突然发现过去 10 年中迪士尼动画里的每个经典角色都出自皮克斯。

    这最终促成了伊格尔在 2006 年花费 74 亿美元收购皮克斯,希望能借此挽救迪士尼这家世界上最老牌的动画工作室。尽管当时颇有一些人为皮克斯哀悼,但后来的事实证明,皮克斯在没有丢失自我的前提下,帮助迪士尼这个臃肿而庞大的帝国找回了久违的生命力(这是一个向来有争议的话题,有很多人认为,《飞屋环游记》之后的皮克斯创意开发能力不如以往)。

    在收购完成以后,艾德·卡特姆和约翰·拉赛特分别担任迪士尼动画总裁和创意总监,并且开始改造迪士尼。他们带来皮克斯的技术,以及更重要的,皮克斯的工作方式与文化。他们摒弃迪士尼内部扼杀创意的层级机构,鼓动员工们畅所欲言。

    最值得一提的是,迪士尼也像皮克斯一样有了自己的“智囊团(Brain Trust)”。

    智囊团是个从《玩具总动员》开始确立的创意团队。任何时候当约翰·拉塞特和皮克斯其他导演提及它时总是很骄傲。用艾德·卡特姆的话说,多亏它的推动,皮克斯才得以免于平庸。

    这个团队将皮克斯核心创意人员召集在一起,每隔一段时间碰头开会,对正在制作的电影进行评价。因为皮克斯要求畅言、坦诚、去除权威,所以智囊团能够有效地发现电影中的问题,并提出有价值的主意。

    在这一套创意机制的帮助下,迪士尼动画渐渐重新“焕发青春”。你可以看到《无敌破坏王》这样的电影,它有着独特而有趣的世界观架构;公主故事也焕然一新,《冰雪奇缘》不再是王子拯救公主的老套路,甚至被很多人视为一部女性主义电影(而且歌舞动画竟然又回来了)。到目前为止,《冰雪奇缘》已经成为史上最卖座的动画电影,并帮助迪士尼动画工作室获得了他们第一座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

    《玩具总动员》上映 20 年,第一个 10 年,生产它的公司皮克斯见证了迪士尼动画的衰落;第二个 10 年,它和另一家被收购的公司漫威一起,帮助迪士尼走上复兴之路。

围观: 次 | 责任编辑:

回到顶部
de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