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电影资讯网——为您速递新鲜、有料的华语、欧美、日韩等电影资讯!

香港电影迎来上升期 合拍片不再是烂片代名词

时间:2014-04-15 02:20:05 来源:电影网

香港电影迎来上升期 合拍片不再是烂片代名词(图1)
《中国合伙人》在内地大获成功

 资金没了,市场少了,香港电影曾陷入困境。而给香港电影带来再一次发展机遇的“CEPA协议”(《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从2003年施行至今,香港电影经历了不适、磨合到融合,终于在2013年迎来上升期,这不光是冷冰的生产数字的回暖,更重要的是类型、质量等全方位的复苏。虽仍然无法和黄金年代相提并论,但这种回暖,可能为香港电影迎来更多可能性,辗转腾挪在各式五彩斑斓影像风格中。
 
 2014年的香港电影在风格化与气质上更为精进。陈可辛在“接地气”的《中国合伙人》大获成功之后,推出打拐题材的电影《亲爱的小孩》。大导演许鞍华拍起了民国“女神”萧红的传记题材电影《黄金时代》;徐克重拍红色经典《智取威虎山3D》;尔冬升将目光投向“横漂”群众演员,打造电影《我是路人甲》……陈嘉上导演表示:“合拍越来越成熟,种类越来越多。”
 
 
香港电影迎来上升期 合拍片不再是烂片代名词(图2)
《黄金时代》剧照
 
合拍越来越成熟
 
  “合拍片”一度是烂片的代名词,不仅让内地观众看得别扭,更让不少香港观众闻之色变,但这种情况在去年有了大幅改变。今年金像奖五部最佳影片提名中,有四部是票房口碑兼优的合拍片。王家卫磨砺八年的《一代宗师》,故事起于佛山、决战东北、叶落香港,尽得民国风流;《西游·降魔篇》是周星驰对自己巅峰时期作品《大话西游》的颠覆和再创造;《扫毒》令人看到港片经典《英雄本色》的影子;《激战》是擅长港式警匪片的林超贤对拳击题材的新挑战。
 
    林超贤曾经尝试在香港为《激战》找投资,但香港投资人对拳击励志题材没信心,此前也没有成功案例,后来是内地的博纳影业接下了这个项目。去年,林超贤的《激战》香港票房超过4500万港元,和《扫毒》一起成为仅有的两部挺进去年香港票房前十的华语片,在内地的票房口碑亦不俗。对于港味的坚持,林超贤觉得不需要刻意:“电影是我的工作,我都在这个行业里这么久了,我们在跟随市场的改变去改变、跟着市场去走的时候,你自己的东西还在,大家都是在那里成长的,你所有的味觉都是在那里成长时培养出来的,是无论如何都摆脱不了的,所以不需要一直都跟自己说,‘我是那种味道,需要坚持什么’。”
 
    导演陈嘉上认为香港电影选择“北上”,不是愿不愿意的事,而是为了生存下去,必须得做的事。香港导演已经用10年的时间在不断调整自己以适应内地的政策、文化环境,“我越来越没有压迫感。以前(压迫感)很强,写剧本很难。香港导演别硬去接内地地气,那样一味迎合内地观众,反而丢掉了自己的特色。我看到叶伟民拍出《人在囧途》时,我觉得他把握到内地人的口味了。我说这是进步。现在要照顾内地市场,香港导演们各自用各自的方法去比拼,这种灵活度、自由度越来越大。”
 
    陈嘉上还看到了香港电影在“北上”之后对题材的选择的改变,“合拍越来越成熟,种类越来越多,以前大部分电影选择古装历史神话题材,融入香港电影元素后的内地电影市场,类型种类开始丰富,警匪、灾难、惊悚、科幻、谍战……表现手法也越加成熟多元。整体呈一片欣欣向荣之势。我常说,不要把自己困在中国市场里面,要提醒自己是为全世界拍电影。”
 
    香港导演关锦鹏将工作重心放在内地,他认为现在内地的电影公司开始投资系统化、拍片制度化,无论题材选择和发行都有了更大的眼界。在关锦鹏看来,现在的中国电影市场已在向类型电影发展,“香港电影从来都是在一个商业取向的环境中,把类型电影拍到极致,江志强(安乐影业老板)一直在做一些前导性的贡献,《北京遇上西雅图》、《寒战》、《风暴》的成功都是得益于典型的类型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给题材、拍摄地,甚至合拍概念都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手工作坊式的本土制造
 
    虽然“北上”风潮不可阻挡,但是仍有一些普通观众眼中的陌生名字,比如陈果(《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开往大埔的红VAN》)、胡耀辉(《一路向西》)、黄修平(《狂舞派》)、麦曦茵(《前度》)等导演“坚守”着港片本土市场。
 
    恐怖片从来都是香港电影的重要片种,僵尸片中的直跳僵尸和茅山道士更是风靡一时。去年,歌手出身的麦浚龙发表导演处女作《僵尸》,主演钱小豪、陈友、钟发、吴耀汉等当年一众僵尸片熟面孔出现,令影迷深感怀旧与亲切。《僵尸》虽然是致敬之作,但不乏新意,深具文艺气质。
 
    去年香港还有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电影,那就是黄修平的《狂舞派》,讲述一群热爱舞蹈的年轻人追求梦想的故事,在香港本地收获高口碑与票房,并获得今年第3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新晋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新演员、最佳原创电影音乐、最佳原创电影歌曲六项提名。这部香港本土电影并未刻意强调香港情怀,却处处透露出香港情怀。
 
    日前正在香港上映的由陈果执导,改编自网络小说的《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开往大埔的红VAN》掀起了观影热潮,全港30家影院一天排片超过500场,甚至超过《美国队长2》。陈果镜头下的香港“死城”,荒谬的桥段,充满黑色喜剧风格。虽然影片故事并不完整,结尾不知所云,但不少港人能在其中找到熟悉的记忆。
 
    不过坚守本土的导演能做的,只是扎堆拍着恐怖惊悚片、情色片、青春片,把曾经的“香港电影工业”当作现在的手工作坊来经营。以去年为例,香港本土票房前25名的电影里,纯正的香港电影只有《僵尸》排在第25位。投资小造成票房基数差,票房差反过来让投资人压缩投资金额,这样的恶性循环,正在进一步扼杀坚守香港本土的导演们的生存空间。黄修平坦言,“我不抗拒合拍片,但有一些电影计划,我觉得审批没有问题,但最后文件下来,有很多地方要改动。我觉得这种改动会把我整个电影的创作灵魂改掉,我就宁可在香港用小一点的资金去拍。”据悉,投资1500万港元的《僵尸》为了回本,导演麦浚龙已经开始为内地上映重新再剪一版。关于“合拍片”,他先是定性道,“不管合不合拍,对我来说就是一部电影,‘合拍片’至少不是负面词语。”然后表明态度,“如果去拍(合拍片)就要把想拍的东西放进去,选择都是双向的,没有人逼你去拍电影。”
 
新导演新势力
 
    近年来,香港演员断层的话题被频频提及。正当我们在忧心香港演员们带来的“审美疲劳”时,他们纷纷转行做导演。
 
    香港电影圈有个惯例,导演要从场记、编剧等做起,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稳扎稳打才可能坐上导演椅。《寒战》的导演梁乐民、陆剑青就是这么熬过来的。
 
 但演员做导演似乎要容易些。众人眼中的“富二代”,歌手、演员麦浚龙能拍出有情怀又不乏新意的《僵尸》令人意外。没有上过大学,没有学过电影,连平时用手机拍摄视频的经验都没有的他凭着一股冲劲为一圆由来已久的导演梦,在片场偷师学习电影技术,刷新对电影的理解,招来一帮老演员,边拍边学,筹备两年,拍足半年才有了《僵尸》。厌倦了总演警匪片的张家辉也燃起了当导演的兴趣,和投资者几经交涉,才换来了拍摄鬼片《盂兰神功》的机会。“天王”黎明一直很想当导演,以前他的公司接下广告,他也会亲自担当导演,小试牛刀。这次他找到喜欢的题材——一部与红酒有关的电影《啥酒神》。吴镇宇与张震、郑雨盛联合执导了一部三段式电影《三生》,通过三个背景迥异的故事《尺蠖》、《橘子》和《杀手与老人》,表现人性的挣扎与救赎。金马(1993年《赤裸的诱惑》)、金像(2000年《流星雨》)双料影后吴家丽以新导演的身份重出江湖,拍摄讲述“凤姐屠夫”故事的现实主义题材惊悚片《花街柳巷》。更戏谑的是演员杜汶泽,他即将开拍一部搞笑片《悲惨世界》,为他担当主演的是导演彭浩翔和郭子健。
 
    所谓“英雄莫问出处”,电影新导演也如此。演员毕竟是离电影导演很近的“工种”,最容易看清楚导演的长处和弱点。他们可能意味着导演水平不稳定、忽高忽低,但也可能意味着不拘泥于定式,导演风格更加多彩多姿。正如姜文前不久所言:“中国这些日子的高票房,都来自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其实电影史中,让电影拐弯的作品还真不是导演拍的,都是像奥逊·威尔斯、查理·卓别林、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等。能编能导能演是很重要的。”不过,去年曾成功帮助赵薇完成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关锦鹏提出,“如果是玩票形式,或者只是挂名作为噱头,是否一定成功我持保留态度。”同时他还表示,“演员想做导演,就一心一意,不要自导自演。”

围观: 次 | 责任编辑:烟火

回到顶部
de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