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电影市场开局形势一片大好
——既然你有骂电影的自由,也给我留一点夸电影的权利。一夜之间,帝都成了雾都。一夜之间,30亿就成了中国电影的原罪。
电影网讯 2月24日,中国电影市场2014年收获的票房达到3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几年前全年国内票房的总和。面对这样的成就,中国电影人是高兴呢?高兴呢?还是高兴呢?谁又能想到,一时间,各种关于中国电影“有市场、没艺术”“过度娱乐化”“媚俗”的谩骂铺天盖地接蹱而至。帝都的雾霾有多重,谩骂的声音就有多冲。
为什么高票房会成众矢之的?这确是让人想不明白的神逻辑。而更令人琢磨不透的是,2013年贺岁档刚刚拉开序幕缓慢预热之时,又有不少人跳出来说,这个贺岁档的市场热度不如以往,中国电影是真不行了。悖论产生了——那些时而指责市场不热、时而又惟恐市场过热的人们,您到底是想要票房呢,还是不想要票房呢?
毋庸多言的是,中国电影市场今年以来取得的高票房,得益于刚刚过去的贺岁档、春节档和情人节的连续发力。对于中国人来说,岁末年初是一年里消费热情最高涨的时间,电影作为一种文化消费,概莫例外。更不用说,近年来影院建设迅速推进、银幕数高速增长、潜在观众和市场被不断激活,为越来越大的市场规模、越来越高的票房成绩提供了基本前提。但话说回来,有了电影院,没有好电影,也不会有高票房。这都已经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了,手捧个移动终端,在哪儿看电影不是看呢?所以,还是那句话,电影票房是观众用脚投票投出来的,它代表了观众最朴素、最真诚的选择。问题归结到这里,最终还是指向电影本身。
以今年这个史上最牛春节档为例,正月初一至初七,全国电影票房高达14亿多,听说7天赶上十年前的一年。市场上对票房动拉最大的两部影片,《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和《爸爸去哪儿》屡屡刷新各项纪录,当然,也同样屡屡招致各种骂名。《大闹天宫》的技术是有多烂?《爸爸去哪儿》不就是电视节目上了大银幕吗?
《大闹天宫》的技术真的很烂吗?看过该片的观众都知道,在今天的中国电影市场上,《大闹天宫》的特效水平是下了工夫尽了力的——全片用了两千多个特效镜头(当然,是否需要这么多特效镜头另说),CG技术和3D技术都达到了资金限定的水平了,三四亿投资,对不起,是人民币不是美金。发展中国家够可以了,别动不动跟《阿凡达》比,那是五亿美金,杠杠的!在没摘掉发展中国家的帽子之前,请允许我们就叫它发展中电影吧。中国电影想越过《大闹天宫》直奔《阿凡达》那是不可能滴!你别说让中国电影准备好了再拍,待我长发及腰,观众等不及鸟。当然,与好莱坞最一流的高科技大片相比,《大闹天宫》的距离也是显然易见的,劳斯莱斯汽车的排气量比红旗还大呢!美女的长成尚且不能越过满脸痘痘的青春期直接进入最有风韵的黄金年代,又凭什么要求中国电影一步到位成仙成神呢?
《爸爸去哪儿》在偌大的中国电影市场上就真的不能有一席容身之地吗?几年前,美国电影市场上根据综艺节目改编的系列电影《蠢蛋搞怪秀》屡屡取得高票房,也没见“电视节目打败好莱坞电影”的骇人危言,更没见电视节目摧毁了好莱坞电影工业,为啥一部《爸爸去哪儿》的上映,就被说成中国电影的耻辱呢?我特别没品位地去看过一次爸比,我看到的情况是,票房爬坡了,孩子唱歌了,家长高兴了,回家喝多了。想当年,我大叔花5分钱就在电影院看过《北京动物园》,其中3分钱就为了看大象吹口琴,这事儿他从改革开放前说到改革开放后,这场电影也没耽误改革开放,没影响和谐社会,没影响GPD,更没耽误我大叔拿了硕士文凭,还是文科呢。不想多掰扯,反正我觉得,家长孩子老虎可以卖钱,亲情可以卖钱,欢乐可以卖钱。你稍微想想吧,想多了就成了启示录。爸比不是罪,不用一把泪。
当然,与之同期上映的《澳门风云》和《前任攻略》也未能幸免,“媚俗”“烂片”头衔一个比一个精彩。话说回来,那些吐槽《澳门风云》的人,大概早就忘了当年跟一帮哥们儿挤在录像厅里一边抠脚丫子一边看着《赌神》流口水的模样,那种对港片的膜拜,光天化日之下实在让人不忍直视。那么,是今天的《澳门风云》比那时候的《赌神》差了,还是电影院的环境比录像厅太过舒适,所以扯嗓子嚎两声不足表现存在感了,怎么就对《澳门风云》有这么大意见呢?咱不是天天口口声声喊类型吗?你说你不喜欢这类型了,但你不能拦着别人喜欢呀。春节过后票房逆袭,超4奔5了,别说没人喜欢。
再说《前任攻略》和《北京爱情故事》,所谓“段子集锦”“低俗”“媚俗”的高帽子也戴得不轻松。其实不仅是《前任攻略》和《北爱》,仿佛所有中国电影,一旦票房高了,必然低俗媚俗。话说回来,既然高票房是观众用脚投出来,观众选择的怎么就成了低俗媚俗了呢?观众喜闻乐见和媚俗之间的那堵墙又在哪里呢?一句话,您对人民群众的文化选择,是不信任呢?不信任呢?还是不信任呢?说《北京爱情故事》不真实,你没经历那样的爱情,又不是给你拍纪录片,你急什么?我还觉得真实呢,但也不是写我。你生气吗?
总之,在某些人的逻辑里,“叫座不叫好”之类的口号,早就成了不经大脑、脱口而出的惯性词汇了。喊了多少年,还是不肯变。对这些人来说,不抡出些狠话来,不说说中国电影之劣低,就显不出自身文化修养审美品味之高大上。如此一来,辱骂中国电影就成了一种彰表自我水平的筹码,骂得越狠,水平越高,语不惊人死不休呗。你以为你是唐诗宋词吗?你骂了人家就得背过?干点儿啥不好,不干正经事儿。
也不乏另一种情况,人家也没觉得骂了中国电影就显得自己有多高大上,只是求个心里暗爽。那可不是,转型期社会,生活压力多大,工作压力多大,各种不满各种恨,天天咬着后槽牙也不是办法,总得找个软柿子捏捏出口气。骂电影的好处在于,安全妥贴不易删帖,这不正是得来全不费功夫的心灵鸡汤吗?你天天喝鸡汤,你不腻吗?
当然了,我也没说今天的中国电影就已经完美了,但是,终于有观众了,终于有票房了。这点儿观众算多吗?这点儿票房算高吗?别拿媚俗把观众吓回去,别拿“唯票房论”把导演吓回去。都吓跑了,没人和你玩儿了。给中国电影一点空间吧,成长中的产业和市场需要的理解、关爱与包容并不比你爱的女人少。
最后,用某位高大上君文里的一句话,“中国电影到底对不起谁了,要在这几年把她折磨成这个样子?”是啊亲,中国电影真没对不起谁,所以求求您放过她。
我喝了二两,别和我争了,除非你喝了一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