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评香港金像奖:要面子、要银子,还是命根子
香港金像奖提名已出
第3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将于4月13日在尖沙嘴文化中心举行,入围名单则于近日公布。这份名单乍一眼望去,有些像二字一组的接龙游戏:《激战》、《毒战》、《扫毒》……尽管这些电影笔者都一一看过,但名字这样砌在一起,还真一下子分不清哪个是哪个。
在这份提名名单上尽管没有咸湿阴损的《飞虎出征》,但至少有鬼气逼人的《僵尸》(获9项提名,仅居获14项提名的《一代宗师》和获11项提名的《激战》之后),这说明金像奖尚未全盘放弃香港电影的传统风格气质。后者不过迷信而已,前者则有辱节操,孰轻孰重,金像奖亦步亦趋地以打擦边球的招数看似力保风骨,实则明哲保身。
刚结束不久的第56届美国格莱美颁奖礼的最大赢家Daft Punk是一支法国乐队,格莱美借此显摆其全球化的前提是,本秉持与格莱美美学格格不入的电子舞曲的Daft Punk臣服于格莱美,在此搞了一张老气横秋的美国传统流行歌曲辑。这才是赢家,或称垄断者的全球化。而香港金像奖的所谓华语化,却绝非对地域独立风格的招贤和捍卫。何谈垄断,投诚而已。
在入围的23部电影中尽管有18部为香港制作,但即便在这18部里,像《中国合伙人》和《北京遇上西雅图》已跟香港没有半毛钱的关系,至于《毒战》、《狄仁杰之神都龙王》、《西游降魔篇》、《特殊身份》、《风暴》……乃至其余绝大多数提名影片里,为了内地上线而臣服于审查制,为了票房而逢迎内地大众审美的举措则俯拾皆是,不要说跟20年前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就算跟《无间道》时代相比,香港电影对本我风格的坚持也几乎荡然无存。
像杜琪峰这样曾一度拒绝内地市场对其独立性侵蚀的,旗帜一样的人物,也会拍出《毒战》这样如此造作谄媚的片子,映衬出的倒不是香港电影始终市场至上的游戏规则,而是其本身的风气变迁。一位卖奶粉的香港商人对港府禁奶令抱持任何态度都无可厚非,因为售卖奶粉不是艺术,不关乎人心民风。方方面面、或剧或缓,香港反对内地文化对其侵蚀的运动此起彼伏,但将揾钱放在第一位,才是首屈一指的香港精神,其次才是墙头草般的所谓风格,所谓立场,所谓民意。
邵逸夫的去世或是某种征兆。如果这些年来,将获得金像奖提名的香港电影一一看过之后,你会发现诸多香港电影从业者已将官方审查升级为自我审查,将自我批判、改头革面、重新做人的强迫症带到了父母亦在座的起居室里。成龙为上述典范。《2013警察故事》没有入围,与《飞虎出征》没有入围遥遥相望,映衬出了金像奖的分寸和心机。
这种前狼后虎的处境,像彭浩翔这样力图保卫香港电影本味的导演当然亦浸淫其中,否则他就不会拍出《春娇与志明》这样晦暗不明的烂片来打自己的脸。其实,所谓香港电影的本味并非多么高级和重要,捍卫它或也不是基于什么艺术乃至情操,更是惯性、经验和处境。我的意思是,不考虑任何地域风格,仅从电影的艺术本味去考量的话,只要不退步,其任何变化皆可原谅。
可惜,香港电影的品质像失控的降落伞一般坠下来。
这几天,不少排了队、花了钱去欣赏《西游记之大闹天宫》或《爸爸去哪儿》的有识之士痛定思痛,从这两部电影的票房大赚中瞧出不少问题。饿极了会死,由此,为了活下去,饿到濒死的人或会饥不择食;但人不看电影则不会死。难道看电影已经是一件比吃还要不可或缺的事情了吗?
这无关人性,也不是社会学。而是商机。
我估计,获得提名最多的《一代宗师》仅用来装门楣罢了,因为其不具拷贝价值——获奖最多的应是《激战》,矮子里面的将军,尽管它亦与香港关系甚微,那种用底层的拼搏精神和成功神话来励志的剧情实在毫无港性。《激战》连李小龙都舍弃了。张家辉是一个如克里斯蒂安·贝尔般令身体收缩自如的表演疯子,《激战》因他而灼灼生辉。
要面子、要银子,还是要命根子?这三样,对香港电影来说,甚至连两者都不可兼得。在被黑社会钳制的年代里,香港反而拍出了最好的电影。现在则换了颜色。如是:一面人尽可夫,一面敝帚自珍。一面东风,一面西风。以金像奖为标识的香港电影,几乎变成一个双头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