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电影资讯网——为您速递新鲜、有料的华语、欧美、日韩等电影资讯!

穿越骂声的春节档黑马:"爸爸去哪儿"四大争议

时间:2014-02-07 22:23:42 来源:时光网

  穿越骂声的春节档黑马:"爸爸去哪儿"四大争议(图1)
     《爸爸去哪儿》电影版海报

      时光网讯 春节7天长假刚刚过去,中国电影市场以14.1亿元票房收入、3900万观影人次再创春节档新高。其中,根据电视综艺节目衍生的《爸爸去哪儿》电影版,7天收入4.68亿元,上座率和每场平均观影人数甚至超过了收入6.12亿的票房冠军3D电影《西游记之大闹天宫》。

  同时关于该片的质疑声也是不断,归结起来主要是拍摄周期太短、没有完整的故事、不能叫电影、其操作手法扰乱了市场秩序等等。有网友调侃:《大闹天宫》证明了“高票房与电影好坏无关”,而“爸爸”证明了“高票房甚至和电影无关”。

      一方面是市场和观众的追捧,一方面是无数电影人的尴尬和愤怒,“《爸爸去哪儿》改变了电影定义?”“这样的电影要是成为春节档票房冠军,那是搞电影的悲哀!”一些激进的影迷甚至在网络上喊出了“爸爸去哪儿滚出电影圈”。

      而这一场争议的背后,是中国电影在转折时期的现状——导演何平这样说:数字技术让电影制作的门槛变得可高可低,一些人在捍卫传统意义上的电影,另一些人为财富有意无意地颠覆过去。

争议1:“爸爸”为圈钱粗制滥造?

      作为2013年最火的一档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成为全民皆议的话题。其电影版抢在大年初一全国上映,拍摄周期只有5天,从拍摄到上映也不过一个月的时间,如此快速的“赶工”出一部电影,在上映前质疑之声已经不绝于耳,“纯属圈钱”、“粗制滥造”的声音也甚嚣尘上。

      而该片主创则坚持,如此短的拍摄周期自有其道理。影片的监制、制片人滕华涛曾在受访时表示,如果赶不上年初一上档,一切就都没意义。上映后的实际情况也正如其所述,《爸爸去哪儿》的首日票房就高达9200万元,打破《私人订制》首日8000万元的国产2D片纪录,而其排片量还不及后者首映当日的60%。大年初一,“爸爸”的排片量增幅近10%,部分影院上座率高达95%。影院里大排长龙,而且多是拖家带口。

      出品方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在影片的首映发布会上,就公开回应争议,称影片拍摄现场所用的摄影机的数量和工作人员规模是正常电影的10倍,因此拍摄周期不应该按5天算,而是50天。

      据片方提供的资料,“爸爸”有23台摄影机在同时拍摄,前期筹备有两个月。导演谢涤葵更是在微博激烈回应:“5天拍的就是烂片吗?知不知道湖南卫视为了爸爸去哪儿准备了一年!知不知道栏目组为了这个项目筹备了8个月,知不知道爸爸孩子们经过三个月拍摄才有这样的默契,知不知道我们后期团队熬了多少通宵,改了多少版本才有这个效果!爸爸去哪大电影不说它多好,起码真实自然欢乐不装逼!谢谢各位捧场!”   

      还有人举出某些拍摄周期较长的“烂片”,比如《富春山居图》作为反例,以证明“爸爸”的品质和效果,绝不能以制作时间来加以衡量。
   
争议2:“爸爸”到底是不是电影?

  每年的春节档,合家欢类型的影片总能卖得火热。《爸爸去哪儿》热卖近5亿,而相比之下,迪斯尼出品、入围奥斯卡最佳动画影片提名的《冰雪奇缘》,在上映首日却仅获1600万元的票房。

      不少影评人感慨:“《爸爸去哪儿》彻底颠覆了电影的定义,加长版的综艺节目,如今也可以被称为电影,也难怪那么多的综艺节目被拍成电影,走进影院。”几乎照搬电视综艺模式的《爸爸去哪儿》,究竟是不是电影?这是该片票房火爆之后,业界议论最为集中的一点。 

   珠江影业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军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电影的本源就是在银幕上展现无限可能性,开启人们的想象空间。”在他看来,电影的出身本来就很平民,天黑了,灯亮了,银幕上能够出现亮影,就是最原始的电影;电影在刚出现时本来就不是故事片,“《火车进站》、《园丁浇花》,都只是一些好玩的片段”。

  然而,也有人提出,若仍然用电影诞生初期的形态作为判断标准,无异于将电影在过去100多年中的发展一笔勾销。时至今日,电影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成熟形态,以这样的标准来审视,《爸爸去哪儿》虽然号称是同名综艺节目的“大电影版”,但并不合格。

      这里说的“不合格”,并非单指它的拍摄时间只有5天,更多是指它在形态上与同名综艺节目并无二致,仍然是5组明星家庭共同完成任务,只不过背景放在了动物园。连它的主创也承认,该片没有剧本、没有故事、没有表演,连拍摄流程都遵照了电视的规律,力求保持节目的原汁原味。换句话说,《爸爸去哪儿》不是一部剧情片,而是一个真人秀,说它是同名综艺节目的新春特辑也未尝不可。

      影评人“暗夜骑士”就表示:“电影市场居然要靠一个电视节目来喂饱,这说明中国电影工业本身已经差到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了。” 对于铺天盖地的质疑,监制腾华涛日前也亲自出面回应。他表示,“一开始想做这个事情的时候,就已经估计到会有不少质疑,我想到大家会说这个不像电影,毕竟可能碰了人家的蛋糕了。”但腾华涛认为,自己没有这样的障碍,在电影院里看这样一个故事,有笑有泪,三观正确,适合全家一起,这样的电影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       

穿越骂声的春节档黑马:"爸爸去哪儿"四大争议(图2)
合家老小去影院看“萌娃”是这个春节最热门的事之一

争议3:“爸爸”重新定义了电影?

      业内人士直呼,这个春节档有些看不懂,甚至还有人表示出了担忧。

      微博实名认证为乐视影业城市发行经理的崔博涵称:“优秀国产动画被迫撤档,5天速成烂片横行影市,颠覆文化的烂片却能屡破纪录……春节档的电影市场,颠覆了电影原本的意义。”

      湖南卫视总监张华立在其微博上称:“什么票房五要素,什么喜剧的AB线,电影,作为一种最早的长视频,来到了重新定义的时刻。包括电视剧包括春晚包括选秀季播包括一切视频,都是变化的终端惹的祸。这一切都只是开始。”  

     但这条微博发出后便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不少人对重新定义影片的说法深表反感。影评人“迷影兰波”表示,“消费纯真和亲情,中国式家长和庸众的胜利。美名其曰长视频占领影院终端。”

      在一些影迷聚焦的网站上,不少人对此感到痛心疾首,有人这样写道:“电影是一门可以容纳悲喜剧与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但它又具有独有的艺术特征——而这部DV亲子纪录秀跟这一点也不搭边。”

  “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因为《爸爸去哪儿》票房火爆,就认为重新定义电影的时刻到来,未免有些牵强。当第一部具有照相功能的手机出现后,人们并没有因此重新定义相机和照片。数码相机的边缘化,恰恰是因为人们用照相机的标准要求手机,而手机制造商们也在不断提高拍摄像素,以满足人们的要求。”

       “电视界可以跨界拍电影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但同样肯定的是,既然是电影,就要接受人们用电影的标准来评价。”

争议4:“爸爸”会扰乱电影市场?

      《爸爸去哪儿》的大卖还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忧虑,银幕上的综艺真人秀会不会一哄而上?更多赚快钱的电影会不会出来扰乱市场?

      诚然,在中国电影市场,一部电影大卖确实会催生一系列“复制品”,目的就是复制对方的“成功”。正如《失恋33天》的成功带来了一系列小清新爱情片,《泰囧》的成功带来了一系列低成本喜剧。但成功者往往有其独特性和稀缺性,即其“不可复制性”。

      近年能与《爸爸去哪儿》的热度相比的节目,只有《中国好声音》和《我是歌手》了,而“好声音”的电影版已经被证明失败。有观众表示,由于《爸爸去哪儿》第二季节目的人选悬而未决,要想再看到五个明星家庭卖萌搞笑,恐怕已经不那么容易,所以电影版就如同节目的大结局,已在电视机前相伴三个月的观众岂能不看。去年《快乐大本营》主持人集体出演的电影《快乐到家》成为票房黑马,就有业内分析称,这种结果是节目多年培养的粉丝,对节目的一次集中性回馈。所以说,所谓的“抢钱”,必定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对于《爸爸去哪儿》大卖是电影界的“劣币驱逐良币”,会毁掉中国电影的说法,电影研究者彭侃并不认同:“作为中国首部电视节目衍生的真人秀电影,《爸爸去哪儿》有它的独创性,也有它的不可复制性,在影视节目产业链运作方面可谓非常成功,从前期项目准备,大量宣传铺垫,时间点衔接,档期安排,台网宣传互动,联合营销推广等方面来看,《爸爸去哪儿》都做得非常成功,因此能大卖,并不意外。  

      但是这种成功不可能复制,也不会成为电影的主流,作为电影人还是应该老老实实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拍出真正的好电影。中国电影市场容量很大,只有定位不准、档期不妥、质量不硬的失败者,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者。 

结语:成功是因为具备别人缺乏的东西

      当初《泰囧》卖到12亿,也被质疑不值这个票房。其实,应该被质疑的,反而是那些进了影院,却频频让观众“糟心”的烂片,使观众的观影需求长期达不到满足,才成全了《泰囧》。《爸爸去哪儿》其实也同理,有媒体如此描述道:“鲜活的人物、真挚的情感、让人捧腹的细节,原汁原味地从荧屏穿越到了银幕,也把电视观众拉进了电影院,并让电影院回响起了他们发自内心的笑声。”

      正如有记者问滕华涛:“现在票房大好,你是否可以反击那些批评者了?”滕华涛则回答“不会”,“我反对以票房来决定电影的好坏。我从来没说过这是一部好电影,不管它的票房到几亿,你都不能用来证明这一点。但是,你得承认它是观众喜欢的电影,不然哪儿来的这么高票房?同样的,你也不能说,票房不好的电影就不是电影了。”

      没错,不能说票房不好的就不是电影,拍摄周期长的就是好电影。电影不能无视其商品属性而仅仅以“好坏”和“是不是电影”来论定。面对争议,有媒体如此评论作结:“一部电影卖得好,观众携家带口看得高兴,恰恰说明它具备大多数低票房电影所缺乏的东西,说明其必定遵循了某种大众认可的游戏规则。退后一步说,这个市场总还是需要更多的电影来让它变得更丰富。”

围观: 次 | 责任编辑:烟火

回到顶部
de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