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电影资讯网——为您速递新鲜、有料的华语、欧美、日韩等电影资讯!

电影营销进入膨胀期 广告宣传费仍连年下降

时间:2014-02-04 20:44:59 来源:艺恩网

  2013年全国电影票房排名前十位的国产片中,只有《中国合伙人》这一部电影是出品方——我们制作公司自己做的宣传,其余九部电影的营销全部外包给了营销公司。《西游降魔篇》、《狄仁杰之神都龙王》、《北京遇上西雅图》都选择了和颂,《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和《小时代》的宣传团队则是麦特,《风暴》、《警察故事2013》、《天机富春山居图》这三部电影的营销团队则分别是智库、时代万华和无限自在,《私人订制》的宣传则被华谊包给了影行天下。

  从去年开始,不只是华谊、安乐、万达这样的民营公司开始习惯将影片的宣传进行外包,就连中影也与营销公司展开了紧密合作。内地影市每年都会生产几百部电影,还有几十部外片被引进,即使这些电影中只有一半影片的营销被片方外包出去,数量也是非常可观的。电影营销市场容量扩大后,越来越多的营销公司涌现了出来,竞争也随之加剧,优胜劣汰不言而喻。实力较强的营销公司目前已经将几大高票房片方瓜分一空,而小作坊式的营销公司则多半只能是昙花一现。

  随着我国电影产业的高速发展,电影营销行业也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但截至目前还没有哪家公司能够成为真正的领头羊,正如伯乐营销的CEO张文伯所说,“目前在营销环节,还没有出现像华谊兄弟、光线影业、乐视影业这样的标杆式企业,这也是我们相关从业者的机会。”

  机会面前人人平等,2014年的电影营销行业将会朝着更加专业的方向发展,竞争也势必更加激烈。电影营销公司会网罗更多复合型人才,增加创意、整合资源、拓宽渠道,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电影片方青睐外包宣传 营销产业进入膨胀期

  2013年之前,诸如华谊、中影、安乐、银都等公司出品的影片,基本都由自己的团队进行营销宣传,有种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感觉。但如今,片方更为青睐将影片宣传进行外包,这与2012年片方的宣传策略大相径庭,成为电影行业的又一大新现象。片方外包电影宣传主要原因无外乎有两个——成本与资源。一部大片开始宣传前,会有多家营销团队同时拿出方案进行竞标,其中相互比拼的除了内容,自然还有价格。而就资源而言,片方在营销人才方面也相对匮乏,外包团队往往能够提供更为专业化的服务。

  去年,华谊出品的影片票房累计达到了30亿元,其中《西游降魔篇》以12.46亿的成绩问鼎年度票房冠军,《狄仁杰之神都龙王》也豪取6亿票房,《私人订制》在2013年年内累计票房5.89亿。如此多的高票房大片,却没有一部是由华谊自己做的宣传。其中,前两部影片外包给了和颂,《私人订制》则选择了影行。电影市场的发展与细分,让众多电影出品方在影片宣传方面开始更加依赖专业的营销公司。2013年,华谊出品的影片基本全部外包进行宣传,就连电影公司中的“国家队”——中影也开始与营销团队合作,其投资的《天机富春山居图》外包给了无限自在,《无人区》则由伯乐营销负责宣传。

  在片方不断外包电影宣传的大背景下,内地的营销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崛起。但是电影营销行业竞争十分激烈,没有过硬的实力就只能被淘汰,能够接到大片宣传的营销公司现在也就那么几家:和颂、麦特、时代万华、影行天下、比格魔威等等。

  麦特成立年份较长,注册资金高达500万,是营销公司中比较多的。严格意义上,这并不是一家纯粹的营销公司,他们也会参与到电影投资中,出现在出品方的名单里。2013年,麦特在营销方面战绩辉煌,《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小时代》两部曲、《全民目击》等片共拿下了16.85亿的票房。另一家营销公司和颂负责宣传的《西游降魔篇》、《北京遇上西雅图》等电影累计票房25亿,和颂更加注重与华谊、博纳等几家大片方的合作,主营国产片宣传工作。

  2013年即将结束时,时代万华和伯乐营销相继成立。时代万华脱胎于和颂世纪,其创始人纪翔带领一批员工独立出来,成立了该公司,并负责《特殊身份》、《警察故事2013》等电影的宣传权。将于今年大年初一上映的《澳门风云》也是由该公司负责。值得一提的是,早前和颂宣传的《西游降魔篇》、《狄仁杰之神都龙王》,其实基本也是由时代万华这批人做的。

  伯乐营销的CEO是张文伯,在电影圈几乎没人不知道他,2009年创立了影行天下,负责宣传的影片包括《锦衣卫》、《杜拉拉升职记》、《关云长》等。2011年11月,《失恋33天》取得了惊人的票房成绩,人们把影片能够“以小搏大”归结为营销团队的出色运作,一度让负责该片营销的影行天下出尽风头,《失恋33天》的营销方式也成为目前营销行业最为经典的案例;随后,张文伯来到新丽传媒担任副总一职,运作过《101次求婚》等片。2013年年末,他成立了伯乐营销,首个项目就是《无人区》,而《等风来》、《爸爸去哪儿》等热门影片也由伯乐营销负责宣传。

  影行天下自张文伯离开后,就开始转型,主攻进口片。《环太平洋》、《地心引力》、《超人:钢铁之躯》等6部外片的票房累计突破27.5亿,如果单纯以票房论成败,影行天下必然排在第一位,只不过这些分账大片大多关注度极高,并不需要太费力宣传就可以取得高票房。在电影营销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的情况下,影行率先突破转型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既能保住口碑,又能盈利。

  费用连年下降仅占票房13% 全行业仍在“以小搏大”

  2013年,内地生产故事片达到638部,当片方开始源源不断将项目外包时,留给营销公司的市场更多了,挑战也更大了。伯乐营销CEO张文伯说:“2009年我创立影行天下的时候,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整个行业也找不到几个成功的营销案例。四年过去了,我们看到的是营销链条的日益完善,细分市场的不断扩大,成功案例,特别是具有可复制性的案例也逐渐增多。”

  市场确实变大了,但其实整个营销行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时代万华的副总李磊表示,“每年都这么多电影,刚性需求一直都在,但是营销公司在层出不穷的同时也会有优胜劣汰,没办法具体统计有多少被淘汰了,各种工作室、公司一抓一大把,太多了。”

  但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并不断发展的公司其实境况也没有那么喜人。中国电影行业一直热钱很多,票房、银幕数更是连年暴增,但营销行业却始终处于缺钱的状态。根据艺恩咨询的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电影市场上用于营销的费用仅为7亿元,占当年总票房的两成,到了2012年,营销费用总额达到24亿元,占全年票房的14%.将这两组数字进行对比就不难发现,票房迅速增长的同时,营销费用并没有成正比增加。到了2013年,内地票房超过217亿,但用于营销的费用只有28亿,占比约为13%,与2012年相比不升反降。

  时代万华的副总李磊就直言不讳地指出了整个行业的问题——资金,“每个案子都是不一样的,如果是纯宣传,基本无法超过百万。宣传行业的赢利点非常低,这和整个行业的特点一致,都是高投入低回报。”有意思的是,中国电影市场并不缺钱,但片方往往肯花几千万去请演员,但大多不肯将投资的三分之一用于营销,张文伯表示,“如果我是制片人,投资1亿元的电影,用于销售端的投入不会低于5000万,当然这笔钱未必都是片方真金白银砸出来的,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多种营销手段来达到这个规模。”张文伯认为,正是因为资金短缺,所以整个中国电影的营销工作现在都在干着“以小博大”的事情,“现在恨不得一张海报、一支预告、一条微博、一场试映就想解决战斗。”

  此外,还有不少营销公司都会遇到片方拖欠尾款的情况,据无限自在总裁朱玮杰介绍,很多公司因为吃过亏,现在都有了相应的措施,“越来越多的营销公司将票房成绩与服务费挂钩,这对片方和营销方而言,都不失为一种保护机制,另外还有法律武器作为维权保障。”

  营销行业人员流动性大 全面型人才严重短缺

  除了资金等外在原因制约着营销公司的发展,公司内部也存在着不少弊端,其中工作人员流动过大就是营销公司亟需解决的一大问题。基本上做了两年的电影媒体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宣传人员换得实在是太快了,往往你这个人脸还没记熟,很快就又换了新的对接人,仿佛永远都在认人阶段。像博纳、光线这样的大公司,宣传部门的人员还算稳定,但一般的营销公司人员流动性极大。尤其是负责媒介的宣传,有些电影还没熬到上映,工作人员就已经换了好几茬。究竟是营销公司留不住人?还是门槛太低人员素质差被淘汰?

  朱玮杰表示,是电影营销行业的特质决定了这样的情况,“这个行业是飞速发展的,做电影营销需要丰富的经验,更需要与时俱进和勇于创新,了解年轻人在想什么。目前有越来越多的90后进入这个行业,这一拨人都是特殊的一代,在为营销产业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确定性和流动性。”朱玮杰觉得,电影营销属于创意产业,确实需要年轻人加盟,带来新鲜感,这也从客观上造成了人员流动性大的现象。

  时代万华的李磊则认为,营销公司本身也存在不少问题,“营销公司虽然数目众多,但基本没有公司能够常年做大案子,这对于留住人员,特别是留住核心员工更是难上加难。进入营销公司的人大多数都怀有电影梦想,但在公司遇到瓶颈后,多数人就会进入流转期,寻求更好的发展。”对于电影营销公司而言,复合型人才更能满足这个行业的需要,李磊用了这样一句话来形容他眼中的人才,“能吃苦、懂策划、干得了媒介、做得了活动!”

围观: 次 | 责任编辑:烟火

回到顶部
de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