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国影市关键词 低成本电影井喷大数据来袭
《小时代2》剧照
2013年刚刚过去, 中国电影市场继续红火。回顾这一年的电影现象,不难发现中小成本电影类型多样,进口片数量稳步增长,观众的选择性更多。电影公司开发多种渠道,回收制片资金,植入广告和营销手段越来越丰富。各种机构和媒体发布的观影数据占据人们的视线,让热闹影市获得冷静思考的空间。下面请跟随我们盘点2013年中国影市关键词。
中小成本电影井喷
2013年是中小成本电影井喷年,除数量众多之外,博得大回报的也不在少数,以《北京遇上西雅图》、《小时代》为代表,聊聊中小投资国产电影的低投入高产出。
《北京遇上西雅图》3月21日上映,开画即遭遇《虎胆龙威5》、《生化危机》两部好莱坞大片,首日排片22.19%,居第三位;不过仅仅两天后《西雅图》便占据排片首位,并连续22 日垄断单日冠军。影片5月5日正式下档,共上映46天,最终以不到3000万投资获得超5亿票房,投入产出比1:17.9,成为以小搏大赢家,好口碑是它成功的关键。
由郭敬明执导的《小时代》作为另一部以小搏大的电影在今年也获得绝对关注,单是影片引发的各种话题、争论就已经让它好好地玩了一把“自我营销”。该片6月27日暑期档上映,首日以46.4%排片刷新了此前的排片记录;7月25日影片下档,上映29天,虽后劲略显不足,票房终超4.6亿,而《小时代》和《小时代2》两部影片投资总额总共才4700万。
似乎中国电影大片独霸江湖的时代日渐式微,中小成本投资的电影慢慢浮出水面并占据电影市场,也成为70、80导演们的创作的主场;从市场角度来看,随着中小成本投资电影的增多,或许未来会有更多“以小搏大”的惊喜。
《北京遇上西雅图》剧照
电影企业并购热
2013年中国影视市场的资本运作风生水起,大交易频出,堪称“并购年”。据统计,全年并购案总金额累计220亿人民币,已超过了内地电影总票房。万达并购AMC 影院、华策影视收购克顿传媒股权、乐视网收购花儿影视、光线入股新丽,行业巨头华谊兄弟尤其活跃,接连收购银汉科技、浙江常升,并于年底宣布拟收购浙江永乐的股权……这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并购背后,虽然不能否认有配合市场炒作股价的因素,但核心还是文化娱乐产业的高速发展,和对优质影视内容资源的争夺。随着2014年IPO开闸,会有更多的文化传媒企业上市,随着国产电影不断创造票房记录,储备了优质资源的上市公司也必然受到资本市场追捧。可以预期,泛娱乐行业的并购、跨界合作也会越来越多。
类型片抢占新兴档期
在2011年《失恋33天》毫无征兆的创造票房神话之后,不少中小成本影片也把眼光投向诸如愚人节档、光棍节档、七夕档、中秋节档等一众新兴档期,希望能借档期之力助影片大卖。今年的光棍节档期更是出现了10部影片扎堆上映的壮观景象,但除了进口大片《雷神2》之外,几部“应时应景”的爱情片却并没有交上一份拿得出手的票房答案。而其他几个新兴档期也反响平平。业内人士指出,即便是贺岁档这种中国电影的票房主力档期,也是经过市场多年的培育才形成,而那些新兴档期还仅仅停留在作为影片宣传噱头的阶段,尚不能称为一个真正的档期,想要借助档期复制《失恋33天》的票房奇迹并不现实,一段时间内,贺岁、暑期和国庆三个重头档期的地位仍无法撼动,想要在愈加拥挤的电影市场谋得一席之地,片方还要在提升影片质量和个性化营销方面加大力度。
差评与稿票房“脱节”
2013年,《天机·富春山居图》、《小时代》、《不二神探》以及《私人订制》几部影片在如潮的差评声中登上了票房排名的前列。这种“冰火两重天”是巧合,还是行业发展的新趋势?一时间众说纷纭。实际上,这种情况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强大的话题性、大制作配大明星、随机应变的营销手段再加上观众的猎奇心,都有可能让更多普通观众“逆评而上”,买票入场。电影消费与其他消费一样,也有许多非理性因素。就像导演李安所说:“大陆观众与电影的合约还在摸索之中。”当然,我们还是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票房口碑俱佳的电影,毕竟那才是一个健康、成熟的电影市场所该有的。
《中国合伙人》剧照
2013:电影“大数据”元年
2013年被称为“大数据元年”,电影自然也不能例外。在华丽的票房成绩背后是一系列“大数据”在电影营销等多个环节做着支撑。在长达百天的宣传期中,《小时代》的宣传方就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研究,对影片的受众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将此作为制订下一步营销策略重要参考。大数据分析扮演着一个针对影视制作及投资决策建议平台的角色,它可以提供对市场的理性预期,用精准的量化数字计算可能的投资回报率。它肯定解决不了艺术性的问题,但是却有商业借鉴意义。当大数据把观众带到了中国电影人面前,就该轮到电影人好好想想,要给他们看点什么了。
新媒体营销蓬勃发展
从去年年末《泰囧》的一飞冲天开始,到今年的《北京遇上西雅图》、《中国合伙人》,一批质量上乘的中小成本影片在与大片的较量中丝毫不落下风。这当中,新媒体营销可谓居功至伟。良好口碑的传播、参与度更高、更有共鸣的话题以及参演明星在新媒体平台的推广,让这些影片通过相对有限的营销投入以难以估量的速度扩大着影响力。而随着新媒体平台的不断丰富,这种非传统的营销方式还将继续为中国电影,尤其是中小成本电影的腾飞起到越来越举足轻重的作用。
《私人订制》剧照
移动平台竞争加剧
由于消费频率较高、且产品标准化,以APP为代表的移动端成为电影票电商激战的新高地。格瓦拉、网票网、时光网以及猫眼电影都已涉足这个领域三年以上。来自第三方监测机构的数据显示,在2013年6月,安卓平台排名前十的电影票APP单月新增下载量达266万。2013年12月初,微信银行卡添加了购买电影票功能,几乎成为目前最便捷的购票入口。而这一购票入口的推出,也很可能对整个行业带来很大影响,市场占有的排序或将被重新定义。
广告植入手段多样
2013年中国电影广告植入再创新高,总额达到10.2亿元,比去年翻了一番。纵观2013年热映的国产电影,《小时代》、《富春山居图》等,几乎处处可见品牌植入的痕迹,《私人订制》则以8000万元的广告植入,创下冯小刚个人作品广告植入数额之最,并被传单凭此项就已收回成本,更有网友调侃冯导为“中国植入广告CEO”。广告植入已成潮流,但生硬直接的广告植入影响观影效果,引发了观众一致的负面评价和反感情绪。如何将产品及品牌文化与电影进行更深入而软性的植入,是留给中国电影人急需破解的难题。
《环太平洋》剧照
外国大片争先加入“中国元素”
《云图》中周迅一人分饰三角;《环太平洋》的“红色风暴”虽然表现很酱油,但依然让中国观众眼前一亮;天宫一号则成为《地心引力》之中主角最后的救命稻草,时间不长却称得上浓墨重彩;《钢铁侠3》甚至有为中国市场量身打造的“特供”片段…近年来,中国元素在好莱坞电影当中的亮相频率呈现不断上升之势,并且分量越来越重。与此同时,一些已有广泛读者基础的中国文学作品的改编权也正在被好莱坞收购。究其原因,广阔的中国电市场和其背后涌动的各种资本力量,以及中国为合拍片开出的优惠政策,是好莱坞向中国频频抛出橄榄枝的根本动力。
国产片票房连年走高
2012年,内地电影票房约168亿,国产片票房占总额的47.6%,小负于进口片。而2013年情况发生了逆转,上半年中国电影票房达109.9亿元,国产片票房为68.5亿元,占总票房的62.33%,进口片票房则占比不到38%。截至目前,电影票房有望继续完成30%的增长,冲击220亿的年度总票房。虽然今年国产片“保护月”告别“一刀切”的做法,但好莱坞大片上映的间隔基本都在十天左右,这给华语片留下了上映空档和发挥的空间,另外,国产片年轻导演和当代题材崛起,进口片优势下降,也是今年国产片票房将稳胜的重要原因。
《千锤百炼》剧照
优秀纪录片电影走进院线
2012年进入院线上映的国产纪录片仅有《索马里真相》与《仰望星空》两部,合计票房仅130万元,这在去年170亿元的国产院线票房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今年,曾获第49届金马奖的《千锤百炼》在全国超过200家影院上映,成为中国历史上上映规模最大的纪录片,实现了国产纪录片在电影市场中的突破。随着《千锤百炼》在年底上映,纪录片与影院观众之间的联系似乎也正在变得更加紧密。或许在不久的将来,纪录片也能成为吸引观众走入电影院的又一亮点。
2013不能忘却的好电影
2013年即将过去,有这样一些电影,容易被擦肩而过,也不那么完美,却因讲人、讲情、讲理,讲了别人开不了口的东西,讲了晦涩不为我们所想的东西,而值得我们回顾关注。纪录片《千锤百炼》讲述了一个“反理想主义反励志”的故事,做到了剧情片做不到的事;《团圆》则试图以“发乎情、止乎礼” 的中国式含蓄,用一个当代生活故事,去表现上世纪中期的那场离别,完成了最难的命题作文…它们就像雾霾中的灯火,不会熄灭,也必有燃烧的意义。